歷年調查原始資料放置於︰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http://srda.sinica.edu.tw)
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彙整資料(csv檔案)
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彙整資料(csv檔案-UTF8)
110年國家數位發展研究報告
國家數位發展研究報告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國際數位發展評比報告」,摘錄6本於2019年至2020年期間發布之最新國際數位發展相關報告,說明國際現況;第二及第三部分是「臺灣數位發展現況」與「臺灣與國際數位福祉比較」,其中,第二部分彙整調查、次級或開放資料等多元資料,說明我國各指標目前發展情形,第三部分則針對我國「數位發展指標架構」可與OECD 相比較的部分進行比較;報告第四部分則為「政策討論」,是依據研究成果、深度訪談及政策座談會結論所形成的政策建議。
110 年身心障礙者數位發展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
本調查對象為年滿12歲肢體障礙、聽覺機能障礙、多重障礙、視覺障礙、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輕度智能障礙、平衡機能障礙、顏面損傷、頑性癲癇症、輕度自閉症、罕見疾病、輕度慢性精神病及其他障礙者,共計涵蓋14類身心障礙者。自110年7月8日起至7月30日止,採用郵寄通信及電話調查兩軌並行方式進行訪問,合計完成4,007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1.6%之間。
調查發現,身心障礙者家戶上網率為 75.2%,較107 年增加9.2 個百分點,但仍落後全國15.2%;連網方式以行動上網最普遍,身心障礙者的上網率為54.9%,較107 年大幅成長13.9%,與107 年相較,中高齡身心障礙者的上網率進步明顯,落後幅度較三年前縮小8%至18%。
110 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報告
為具體掌握我國網路沉迷現況,瞭解有網路沉迷傾向族群的上網行為與其他網路族的差異,避免國人使用網路而產生的可能風險,本會進行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期望透過討論國內網路沉迷的現象,瞭解民眾因上網所造成的人際、健康與時間管理等問題,評估國人的網路沉迷現象,作為政府日後相關政策擬定的參考。
本調查是以全國22 個縣市為調查範圍,並以年滿12 歲且有上網經驗的本國籍民眾為訪問對象。調查採全國住宅及手機雙電話底冊為抽樣母體作尾數隨機抽樣,合計成功訪問1,450人。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2.6%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約7.0%有網路沉迷傾向,有網路沉迷傾向者的上網活動項目與無網路沉迷傾向者相似,惟其上網時間較長。憂鬱、無聊感與課業或工作壓力三項心理健康危險因子與網路沉迷有顯著正向相關。
109年數位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報告
參考國際數位發展、福祉及評比指標構面,重新檢討數位發展指標體系各項構面與指標,將原個人/家戶層次之「數位機會調查」,提升並轉型為國家級之「數位發展調查」,結合多元之調查資料,檢視國內數位發展現況並衡量我國數位化程度,完整呈現資訊社會之全貌,並進行國際比較。本研究參考OECD數位福祉架構,於109年重新擬定我國數位發展指標架構,最終涵蓋12大構面74項指標。
109年數位發展調查報告
本會「數位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報告」透過調查取得現況數據,並將調查結果做為檢視國內數位發展程度的依據,以呈現資訊社會現況,並進行國際比較。
本調查對象為居住於臺灣22縣市且年滿12歲之本國籍人口。自109年11月2日起至12月18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電話抽樣調查以住宅電話及手機用戶名冊為抽樣母體,為確保雙底冊母體不重疊,手機抽樣僅過濾唯手機族進行訪問,合計完成15,196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0.8%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的個人上網率為86.6%,曾使用網路之12歲以上民眾約1,836萬人。從「網路使用類型多樣性」來看,綜合所有網路使用類型指標,12 歲以上網路族最近三個月最常接觸的前3項網路活動類型依序分別是即時通訊(96.5%)、網路影音娛樂(87.8%)和商品或服務資訊查詢(75.5%)。在數位轉型所帶來的生活福祉感受方面,民眾平均滿意分數為7.0分,顯示數位轉型對民眾帶來正向生活影響。
109年新住民數位發展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
本調查新住民數位發展指標架構,主要參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之數位福祉架構進行規劃。本次調查新增有關新住民子女的教育面向,針對目前有國小至高中職階段子女之新住民進行訪問,以瞭解新住民家戶資訊環境及個人資訊能力對子女學習的影響,也針對新住民的資訊課程參與需求進行瞭解。
本調查對象限定為臺灣22縣市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之非本國籍人士,不包括來自歐美、日韓、港澳等國家之新住民。調查期間自109年9月1日起至9月16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隨機訪問全國2,242份有效樣本,其中大陸新住民558份,越南新住民568份,印尼新住民560份,其他國家新住民556份。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2.1%之間。
調查發現,新住民個人上網率達96.4%,較106年上升4.9個百分點,新住民家戶有97.3%可於家中上網。多數新住民網路族在來臺前即已學會上網(76.0%),23.9%是來臺後才學習上網。新住民網路族參與網路活動類型以曾使用通訊軟體或社群網站(94.7%),曾透過網路撥打語音或視訊電話(90.3%)以及曾透過網路看影片、聽音樂或玩遊戲(88.9%)的比例較高。有近半數新住民願意參與政府開設的免費資訊課程(47.3%),主要原因為讓生活更便利及提升就業能力。
109年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公民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供徵集群眾智慧的「提議」(簡稱提點子);政策形成前的「政策諮詢」(簡稱眾開講);計畫執行中供各界監督的「重大施政計畫」(簡稱來監督);擴大民眾參與之「參與式預算」;連結各部會「首長信箱」方便民眾反映意見(簡稱找首長)等5項網路參與服務,作為全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常設管道,並串聯網路、實體與社群多元管道,完善民意回應機制,並跨域合作設有審核各機關計畫執行情形的審查前意見徵詢的「參與審計」以及落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參與的「直轄市/縣市專區」等兩個專區。
為精進參與平臺服務,瞭解使用經驗,於109年9月14日至9月25日辦理「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公民參與情形調查」。本次調查發現受訪者對於平臺整體滿意度為87.7%,82.4%的受訪會員願意推薦平臺給他人,86.5%受訪會員肯定平臺是可自由自在發言的空間,81.6%曾閱讀或回應過其他民眾的留言。
109年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報告
透過潛在全象分析方法對臺灣368個鄉鎮市區進行重新分類,模型最佳配適結果是將臺灣鄉鎮市區依數位化發展程度分為4個分群。分群指標架構分為一般人力資源結構、資訊應用情形、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生活環境與資訊基礎建設等六大構面,清楚呈現4個分群的發展概況,依分群特性分為「數位發展成熟區」、「數位發展潛力區」、「數位發展起步區」及「數位發展萌動區」。數位發展成熟區包含79個鄉鎮市區,占全國鄉鎮市區總數之21.5%,數位發展潛力區共89個鄉鎮市區(24.2%),數位發展起步區占97個鄉鎮市區(26.4%),數位發展萌動區涵蓋103個鄉鎮市區(28.0%)。數位條件成熟並不代表數位發展已達極致,各界可參考本報告之分析,在各鄉鎮市區現有數位發展基礎特色上,分別投注適當資源,擴大數位應用廣度及深度,以共同打造數位包容與數位平權之環境。
108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沿用歷年架構,以「賦能」、「融入」與「摒除」三構面調查我國12歲以上國人資訊近用、資訊素養、生活面向應用及其負面影響等面向,探討網路使用情形,藉以評估資訊社會對網路族日常生活帶來的機會與風險。調查結果綜整我國數位機會發展狀況,有利於觀察國內網路族的應用行為變遷,累積寶貴的趨勢資料,作為照顧弱勢族群、深耕數位關懷政策依據。
本調查對象為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民眾,自108年7月2日起至8月30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隨機訪問全國13,015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0.9%之間。
行動上網率方面,網路族曾使用任一項行動設備上網的比率由99年的53.0%逐年攀升,近二年行動上網率持平,約為98%。近二年民眾的資訊近用機會雖無明顯變動,不過,調查顯示,將透過手機上網也列為家戶連網方式,臺灣家戶連網率由107年的84.9%增為108年的90.4%,成長5.5個百分點,首度突破九成。
觀察國人數位服務應用,網路族對於投入網路社會生活熱絡,最近一年參與比率最高的前3項是即時通訊與社群軟體(95.9%)、網路電話(89.8%)及線上影音(87.1%)。今(108)年線上購物比率首度突破六成(64.2%),較107年增加5.7個百分點;網路金融使用率,也由107年的32.9%增為108年的42.6%,是今年成長最快速的數位機會指標。
108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
本項調查有鑑於手機行動上網對於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倍增,瞭解我國手機族最新數位應用概況及跨期變動情形,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皆以住宅電話用戶為調查對象,惟行動電話普及後,部分民眾只申請手機而未申裝市內電話,因此,本項調查將持續追蹤唯手機族的變化情形,深入了解持有手機民眾從事的數位活動型態及其頻率。
本調查於108年7月1日至7月5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1,517份有效樣本。調查發現,我國手機族曾透過手機行動上網的比率持續攀升,由100年的35.3%大幅成長為107年的88.2%後,今年再增為89.8%。
行動上網人口成長,主要從事之3項活動分別為社群應用、資訊應用及影音應用服務,以各項服務使用之有無計算手機使用之廣度(計11項),平均得分由107年的6.2分增為108年的6.9分。就各服務使用變化而言,健康應用服務增加19人次,增幅最大,其次是金融、購物及娛樂應用使用者各增加10人次。
另一方面,隨著手機族對手機的依賴日深,手機衍生的使用風險也越高。詢問手機行動上網族覺得自己有沒有網路或手機沉迷的問題,調查發現,有27.6%受訪者自認有沉迷問題,較107年增加6.8個百分點。
108 年偏遠鄉鎮數位應用調查報告
依歷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顯示,國內數位發展第四、五級區域 整體上網率較全國落後,且抽樣之偏遠鄉鎮樣本較為不均,為深入了解偏遠鄉鎮民眾數位應用現況及發展需求,發掘各偏遠鄉鎮資訊環境之異質性及面臨問題,故辦理偏遠鄉鎮數位應用調查,作為各部會及地方政府擬訂縮短偏鄉數位落差之政策參考。
本調查對象為居住在偏遠鄉鎮普通住戶內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人口,自108年9月2日起至9月19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針對237個鄉鎮市區增補4,157份有效樣本,,合併「108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與「偏遠鄉鎮數位應用調查」兩項調查中的偏遠鄉鎮樣本,納入偏鄉有效樣本數為9,791筆,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1.5%之間。
調查顯示,將我國數位發展三至五級區域定義為數位偏鄉區域時,偏鄉12歲以上民眾的個人上網率為75.8%,較全國86.2%上網率少了10.4個百分點。
偏鄉家戶連網率82.5%,雖然仍顯著低於全國平均值90.4%,但落差由個人層次的10.4個百分點縮小為家戶層次的7.9個百分點。行動上網率方面,偏鄉網路族有97.4%曾使用行動上網,與全國平均值相近(97.9%),顯示行動或無線上網門檻甚低。
107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主要探討個人家戶層次的數位機會,從賦能、融入與摒除三面向切入,瞭解資訊社會帶來的數位機會與風險,調查結果綜整我國數位機會發展狀況,有利於觀察國內網路族的應用行為變遷,累積寶貴的趨勢資料。
本調查對象為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民眾,自107年7月4日起至8月30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隨機訪問全國13,222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0.9%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民眾亦由94年的62.7%增為107年86.5%,突破八成六。換算為人數,網路族約1,830萬人,此外,行動上網是近幾年網路發展的主要趨勢,調查發現,有98.2%使用過無線或行動上網,若以全體12歲以上民眾為計算分母,我國12歲以上民眾的行動上網率達84.9%,上升4.8個百分點。
在各年齡層差異方面,調查顯示,12-49歲民眾的網路使用率逾97.7%,50-59歲民眾上網率略降為89.3%,60-64歲77.6%曾上網,65歲以上民眾則是42.8%有使用網路的經驗。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民眾已進入資訊社會, 60歲以上民眾的數位近用情形相較之下仍有落差。
107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
本項調查除了解持有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民眾資訊近用、資訊素養及應用情形,深入了解利用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上網及上網設備的狀況,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皆以住宅電話用戶為調查對象,惟行動電話普及後,部分民眾只申請手機而未申裝市內電話,因此,本項調查將持續追蹤唯手機族的變化情形,深入了解持有手機民眾從事的數位活動型態及其頻率。
本調查於107年7月9日至7月25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1,012份有效樣本。調查發現,我國手機族曾透過手機上網的比率持續攀升,比率從 100 年的35.3%大幅成長為106 年的87.4%後,今年再略增為88.2%。不論手機族是透過電腦或是手機上網,只要具備其中一項便定義為曾上網人口。結果發現,台灣12 歲以上手機族的個人上網率持平,目前仍是每100 位手機族就有90 人曾上網。進一步分析發現,曾上網的手機族中,有86.3%同時透過電腦及手機上網,1.8%只透過電腦上網,11.9%只透過手機上網。
從手機族的連網方式來看,4G 吃到飽方案(71.6%)為目前最主流的行動連網方式,隨著連線吃到飽比率的增加,手機行動上網族的手機上網時間也逐年攀升,由100 年的每日92分鐘、104 年的179 分鐘、105 年的201 分鐘、106 年的204 分鐘,107年再增為211 分鐘。
分析不同年齡層民眾的使用情形,50 歲以下手機族都有超過九成七使用手機上網,這項比率在50-59 歲及60 歲以上手機族中降為87.5%與55.9%。
107年資深公民數位機會調查
臺灣已漸邁入高齡化社會,加上網路社會的時代已來臨,面對資訊科技與社會環境的快速發展與變遷,政府制定政策與方案時,有必要瞭解高齡者的想法與需求,進一步提供資源與協助,帶領資深公民進入資訊社會,創造公平數位機會。
為深入瞭解我國未上網資深公民的想法,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07年數位機會調查」中,規劃「資深公民數位機會調查」,以106年60歲以上民眾上網率不足三成的六個縣市(宜蘭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及澎湖縣)為範圍,瞭解資深公民未進入資訊社會的想法或可能阻礙,作為政府日後擬訂相關政策參考。
本調查於107年8月13日至8月29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總計訪問完成滿60 歲以上共1,818 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全體樣本抽樣誤差在±55.6%以內。調查顯示,宜蘭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與澎湖縣等六縣市的60歲以上資深公民中,目前是39.3%曾上網,上網率較106年25.2%大幅提升。
比較資深公民網路族與非網路族的生活現況:持續有在上網的資深公民,不論是自認身體健康狀況好(76.0%)或是覺得生活快樂(73.7%),都高於不曾上網的資深公民(48.2%覺得身體健康狀況好,54.3%覺得生活快樂)。
107年身心障礙者數位機會與數位生活需求調查報告
本調查對象涵蓋14 類身心障礙民眾,調查以電話調查為主、通信為輔,於107 年7 月20 日至8 月12 日進行訪問。其中,肢體障礙、聽覺機能障礙、多重障礙、視覺障礙、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輕度智能障礙者及輕度慢性精神病患者各回收至少384 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在±5 個百分點以內,至於平衡機能障礙、顏面損傷、頑性癲癇症、輕度自閉症、罕見疾病及其他障礙者等六類身心障礙民眾,則各至少回收150 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在±8個百分點以內,合計完成4,037 份有效樣本。
調查發現,我國14類身心障礙民眾的整體資訊近用程度雖偏低,但仍呈逐年上升趨勢,14 類身心障礙民眾的個人上網率逐步提升,由101 年的26.3%增為104 年的35.2%,107 年再上升至107年41.0%,六年來上升14.7%。在年齡層方面,以12-39 歲年輕身心障礙者與全國同齡世代的上網率差距最少,主要原因應是年輕族群接觸網路機會較高。至於其他年齡層,40-49 歲身心障礙者的落後差距較104年大幅縮減9個百分點,進步最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60 歲以上身心障礙者,104 年時上網率僅落後全國15.1 個百分點,今年則擴大為35.9 個百分點,顯示過去兩年全國60 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提升並未擴及年長身心障礙者。
行動上網已成為臺灣上網主流,調查發現,身心障礙網路族曾使用無線或行動上網的比率已達94.8%,僅5.0%沒有使用過;與全國12 歲以上網路族相較,身心障礙網路族使用行動上網的比率僅微幅落後3.4 個百分點。
107年公民網路參與行為調查
為瞭解我國民眾透過網路進行公民參與的現況及其疑慮,國家發展委員會特規劃「107年公民網路參與行為調查」,旨在瞭解12歲以上民眾透過網路進行公共參與的行為及態度,包括網路族中的公共參與者比率、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動機與疑慮、曾表態過的管道、不同管道之發表感受、發表意見經驗、網路身份的使用習慣、網路身分認證等問題。
本調查於107年6月20日至7月13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總計共完成6,775份年滿12歲以上民眾樣本,其中,未曾線上公共參與者之有效樣本累計至1,500份後、後續未曾線上公共參與者就不再詢問未參與原因,抽取樣本說明如下:
1.曾線上公共參與網路族有效樣本1,081份,信賴度95%,抽樣誤差不超過±3%。
2.未曾線上公共參與網路族有效樣本1,500份,信賴度95%,抽樣誤差不超過±2.5%。
我國12歲以上民眾上網率為83.8%;網路族中,曾透過網路進行公共參與者合計占23.0% ,沒有線上公共參與經驗的網路族則占77.0%。若以全體受訪者(含無上網經驗者)來看,曾有過線上公共參與經驗者約占19.3%,沒有經驗者約八成,可見網路公民參與仍是尚未普及的活動。進行過線上公共參與的受訪者中,52.4%曾透過政府管道進行公共參與者,77.7%曾透過非政府管道進行公民參與。
107年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公民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以Web 2.0 社會網絡增進公民參與及溝通效率,是現階段我國推動開放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而作為公民網路提議、諮詢、監督公共議題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https://join.gov.tw/),自民國104年2月10日上線至今已累計超過140萬會員。為了解參與平臺之使用者特性及其使用經驗,國家發展委員會續辦理「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使用者問卷調查,針對平臺會員進行抽樣調查,瞭解參與互動網友之行為及訊息來源、參與議題、參與種類及對網站之建議,期能作為日後持續推動「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之參考。
平臺會員調查於107年9月6日至107年9月26日進行,依不同接觸管道來看,其中透過Email管道回收1,206份,透過手機簡訊填答回收385份,回收率分別是2.3%及2.7%。
106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主要探討個人家戶層次的數位機會,瞭解個人在社經地位、特質、家庭背景差異下,是否存在資訊近用機會、資訊素養及能力上的不同,並分析此種差異程度是否影響個人在生活、就業的障礙,並由賦能、融入與摒除切入瞭解資訊社會帶來的數位機會與危機,據以作為照顧弱勢族群、深耕數位關懷政策的依據。調查結果並與國際性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綜整瞭解我國數位機會發展狀況。
本調查對象為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民眾,自106年8月22日起至9月29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隨機訪問全國9,337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1.0%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民眾亦由94年的62.7%增為106年82.3%,突破八成。換算為人數,網路族約1,738萬人。此外,行動上網是近幾年網路發展的主要趨勢,調查發現,有97.4%網路族曾使用過無線或行動上網,若以全體12歲以上民眾為計算分母,我國12歲以上民眾的行動上網率已達80.2%,較105年大幅上升7.2個百分點。
在各年齡層差異方面,調查顯示,12-39歲民眾的網路使用率逾98.7%,40-49歲民眾上網率略降為96.1%,50-59歲再降為83.3%,60-64歲僅62.0%曾上網,65歲以上民眾則是28.3%有使用網路的經驗。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50-59歲民眾已進入資訊社會,目前仍以60歲以上民眾是資訊近用落差相對嚴重的群體。
106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
歷年數位落差調查方式係以住宅電話用戶為調查對象,本項調查除了解持有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民眾資訊近用、資訊素養及應用情形,深入了解利用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上網及上網設備的狀況,並比較採住宅電話之「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與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調查結果比較,藉以釐清二者接觸民眾之差異。本調查於106年8月10日至8月16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1,005份有效樣本。
調查發現,我國持有手機的民眾,平均每100人就有87人使用手機上網,較去年(105年)增加4.3個百分點;高品質行動連網經驗也改變網路族在住所申裝固網的意願,居家只仰賴手機上網的手機族達18.7%。
分析不同年齡層民眾的使用情形,各年齡層中雖以20-39歲手機族行動上網比率最高,但60歲以上手機族也有超過半數透過手機上網,較105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成長最快速。
106年網路沉迷研究
有鑑於國人上網越來越容易、上網時間越來越長,網路使用風險似乎也有日益嚴重趨勢,本研究主要是為了評估民眾因上網所造成的人際、健康與時間管理等等問題,期望透過深度討論國內網路沉迷的現象,作為政府日後相關政策的參考方向。國發會繼104年創新辦理「網路沉迷研究」後,今年持續以我國成年民眾為調查對象,本調查於106 年6月15 日至7月5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總計訪問完成臺灣地區12歲以上網路族1,508人,在95%信心水準下,全體樣本抽樣誤差在±2.5%以內。調查結果依臺灣地區12歲以上人口之性別、年齡及居住縣市進行加權。
研究發現,我國12歲以上的網路使用高風險群人口占比由104年的3.5%增為5.0%,成長幅度達43%。12歲以上網路族中,有12.3%主觀感覺自己的網路使用狀況已達「沉迷」狀態。趨勢比較也發現,男性風險人口成長較女性快速,有網路沉迷風險疑慮的女性由104年的3.5%增為106年的4.5%,男性風險人口占比則是從3.5%上升為5.4%。
106年新住民數位機會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
本調查期望蒐集新住民的數位機會(落差)現狀,以及數位化應用對新住民日常生活的助益與尚待努力方向,透過分析瞭解政府推動相關縮減數位落差政策之執行情形及效益,並發掘新住民家戶資訊環境的異質性,提供政府作為擬訂縮短新住民數位落差,創造公平數位機會政策的參考。
本調查針對居住在臺灣22縣市,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的非本國籍人士,排除來自歐美、日韓、港澳先進國家之新住民做為訪查對象,自106年10月14日起至10月29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及人員面訪調查,訪問新住民2,183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2.1%之間。
國家發展委員會自民國97年起,每隔3年針對新住民進行數位機會現況與需求調查。趨勢資料顯示,新住民的上網率不斷提升,由民國97年的43.6%、100年的62.4%、103年的72.1%,再上升為今年的91.5%。新住民上網率的增長,應與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有相當大的關聯。調查顯示,新住民網路族每百人次有98人次擁有智慧型手機,同時,有92%新住民網路族最常使用手機上網。
106年農民數位機會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
本調查希望探討農民在使用資訊設備可能面臨之相關問題與適應情形,希望藉由本調查深入了解農民在資訊設備運用狀況與需求,分析政府推動相關強化數位應用政策之執行情形及效益,提供政府作為擬訂相關政策的參考。
我國農漁牧從業民眾異質性高,45歲以下青農資訊化程度高,上網率較65歲以上老農多了75個百分點。調查發現,我國農漁牧從業民眾只有47.7%曾使用網路,每百戶次僅57戶次可於家戶內上網。相較全國12歲以上民眾82.3%曾上網,每百戶次有85戶次可連網的情形來看,農漁牧從業民眾不論是個人資訊近用或是家戶連網環境都明顯居於弱勢。
農漁牧從業民眾的資訊近用較居弱勢,高齡化結構是主因(65歲以上從業者占四成五),事實上,區分年齡即可發現,44歲以下青農的資訊化能力並不差,上網率達95.6%,45-64歲者也有近七成上網,網路近用落差主要是因為65歲以上從業者只有20.6%曾上網。
不過,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載具的快速發展,可能有助於提升高齡農漁牧從業民眾的上網意願。調查發現,已上網的65歲以上高齡農民,每百人次有90人次持有智慧型手機,近七成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比率和其他年齡層族群相當。
106年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公民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目前提供四項網路參與服務,包括:(1)政策形成前的政策諮詢─「眾開講」;(2)計畫中供各界監督的重大施政計畫─「來監督」;(3)徵集群眾智慧的國民提議─「提點子」;(4)方便民眾反映意見之首長信箱─「找首長」等。自上線試辦至今,統計至106年12月3日止,民眾共提3,909則提議,其中1,861則進入附議連署,連署人數達5,000人以上之提議計110件,比例為5.9%。
為瞭解至「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參與互動網友之行為及訊息來源、參與議題、參與種類及對網站之建議,國發會特辦理本項調查,期能作為日後持續推動「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之參考。
105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主要探討個人/家戶層次的數位機會,瞭解個人在社經地位、特質、家庭背景差異下,是否存在資訊近用機會、資訊素養及能力上的不同,並分析此種差異程度是否影響個人在生活、就業的障礙,並由賦能、融入與摒除切入瞭解資訊社會帶來的數位機會與危機,據以作為照顧弱勢族群、深耕數位關懷政策的依據。調查結果並與國際性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綜整瞭解我國數位機會發展狀況。
本調查對象為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民眾,自105年6月16日起至8月14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隨機訪問全國23,465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0.6%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民眾亦由94年的62.7%增為105年的79.7%。換算為人數,網路族約1,677萬人。此外,行動上網是近幾年網路發展的主要趨勢,調查發現,有91.7%網路族曾使用過無線或行動上網,其中有三成左右網路族曾體驗過政府機關免費無線網路環境。
性別差異方面,男性上網率80.3%,女性上網率79.2%,網路近用比率幾已不相上下,與104年調查結果相較,女性上升2.9個百分點,增加幅度大於男性的1.3個百分點。此外,今年有更多女性網路族略過電腦直接上網,應也是兩性上網率拉近的原因之一,分析發現,原本女性網路直接透過手機或平板進入網路世界的比率就略高於男性,今年這項比率較去年增加2.5個百分點,增加幅度也高於男性(增加1.7個百分點)。
在各年齡層差異方面,我國50歲以下世代絕大多數都已參與資訊社會,上網率超過九成三,即便是50-59歲民眾,也有超過七成曾上網。相對來說,60歲以上民眾資訊近用較為弱勢,但也有26%曾上網。觀察不同世代民眾略過電腦、直接透過手機或平板進入網路世界的狀況,結果顯示,65歲以上網路族有22.4%在沒有使用過電腦的情況下已體驗上網功能,比率居各年齡層之首,60-64歲網路族有18.3%略過電腦直接上網,50-59歲與40-49歲網路族則是各有12.4%與5.0%未曾使用電腦設備,至於其他年齡層網路族不會用電腦的比率均在1.7%以下。
105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
歷年數位落差調查方式係以住宅電話用戶為調查對象,本項調查除了解持有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民眾資訊近用、資訊素養及應用情形,深入了解利用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上網及上網設備的狀況,並比較採住宅電話之「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與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調查結果比較,藉以釐清二者接觸民眾之差異。
本調查於105 年8 月17 日至105 年8月27 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1,001份有效樣本。
調查發現,我國手機族行動上網比率由100年的35.3%大幅成長為104年的83.1%,每日手機上網時間也由100年的平均92分鐘大增為201分鐘。進一步分析發現,50歲以下手機族使用手機上網的比率介於91.9%~99.1%,這項比率在50-59歲及60歲以上手機族中雖降為73.5%與34.8%,但分別較104年增加約十與四個百分點,成長速度最快。
此外,傳統手機通話功能式微,語音通話只占手機行動上網族使用時間的24.7%,46.1%時間花在社群或即時通訊,電子郵件或是瀏覽新聞等其他時間約為29.2%。
105 年身心障礙者於公務機關資訊應用概況調查報告
「105 年身心障礙者於公務機關資訊應用概況調查」是以全國公務機關為調查範圍,並以任職於公務機關之身心障礙者同仁(包含一般公務人員及約聘僱人員)及其直屬主管為調查對象。本調查於 105 年8 月22 日至105 年9 月15 日進行,合計回收3,808 份身心障礙同仁及2,833 份身心障礙同仁直屬長官問卷。
調查顯示,任職公務機關的身心障礙者是 e 化程度相當高的群體,15 類公務機關身障同仁中,有98.1%曾用過電腦,97.5%曾使用網路。相較全國12 歲以上民眾有77.7%曾經使用電腦,79.7%曾使用網路,公務機關身障同仁資訊近用比率至少高於全國平均值約20 個百分點左右,相較全國身心障礙民眾更有達43 個百分點以上的落差。
行動上網方面,調查發現,有 94.9%公務機關身障同仁網路族曾有行動或無線上網經驗,相較於全國網路族和全國身心障礙網路族約九成左右曾使用行動上網(91.7%及88.7%),公務機關身障同仁行動或無線上網使用率分別多了3.2及6.2個百分點。
曾行動上網的公務機關身障同仁,所使用的行動設備以智慧型手機比率最高(96.2%),75.2%曾使用筆電上網,63.6%使用平板電腦上網,10.2%使用智慧型穿戴裝置上網,0.2%使用其他行動設備上網。因公務特性需求,公務機關身障同仁行動上網者在使用筆電行動上網的比率明顯高於全國37.3 個百分點,使用平板電腦上網的比率也超過全國21.6 個百分點,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比率則和全國行動上網者差不多。
105年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公民參與情形調查報告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目前提供四項網路參與服務,包括:(1)政策形成前的政策諮詢─「眾開講」;(2)計畫中供各界監督的重大施政計畫─「來監督」;(3)徵集群眾智慧的國民提議─「提點子」;(4)方便民眾反映意見之首長信箱─「找首長」等。自上線試辦至今,「提點子」已有「廢除『股利扣抵率減半』政策,恢復昔日全額扣抵」及「讓癌症免疫細胞療法的修法法案,在2015 年12 月底前送入立法院以及加速癌症新藥的引進速度」2 個提議成案;「眾開講」有48 項政策開放討論、「來監督」則提出90 項政策請民眾監督。
為瞭解至「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參與互動網友之行為及訊息來源、參與議題、參與種類及對網站之建議,國發會特辦理本項調查,期能作為日後持續推動「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之參考。
104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主要探討個人/家戶層次的數位機會,瞭解個人在社經地位、特質、家庭背景差異下,是否存在資訊近用機會、資訊素養及能力上的不同,並分析此種差異程度是否影響個人在生活、就業的障礙,並由賦能、融入與摒除切入瞭解資訊社會帶來的數位機會與危機,據以作為照顧弱勢族群、深耕數位關懷政策的依據。調查結果並與國際性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綜整瞭解我國數位機會發展狀況。
本調查對象為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民眾,自104年7月20日起至8月29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隨機訪問全國9,408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1%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民眾亦由94年的62.7%增為104年的78%。換算為人數,網路族約1,638萬人。此外,行動上網是近幾年網路發展的主要趨勢,調查發現,有90.2%網路族曾使用過無線或行動上網,其中有29.7%網路族曾體驗過政府機關免費無線網路環境。
性別差異方面,男性上網率79.8%,女性上網率76.3%,兩性存在3.5個百分點差距是因為60歲以上世代女性上網率偏低,年輕世代的兩性資訊近用機會並無差異。
在各年齡層差異方面,我國50歲以下世代絕大多數都已參與資訊社會,上網率超過九成三,即便是50-59歲民眾,也有超過七成曾上網。相對來說,60歲以上民眾資訊近用較為弱勢,但也有27.1%曾上網。
104年身心障礙者數位機會與數位生活需求調查
調查14 類身心障礙者(:肢體障礙、聽覺機能障礙、多重障礙、視覺障礙、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輕度智能障礙者、輕度慢性精神病、平衡機能障礙、顏面損傷、頑性癲癇症、輕度自閉症、罕見疾病及其他障礙者),深入瞭解身心障礙民眾的資訊近用情況及數位生活需求。自104年9月7日至9月26日電話訪問為主,郵寄問卷為輔,合計回收調查樣本為4,010份。
調查發現,我國14類身心障礙民眾的整體資訊近用程度雖然偏低,僅38.8%用過電腦,35.2%使用網路,兩項比率落後全國平均值40個百分點以上,不過,與101年調查相比,身心障礙民眾上網率已由26.3%提升為35.2%,三年來增加8.9個百分點。
身心障礙網路族每百人次有59人次過去一年曾透過網路搜尋衛教健康或是食品安全相關資訊,有43人次曾進行線上掛號,有13人次上網尋求健康諮詢,有5人次利用網路申請照護服務或復康巴士接送。線上掛號是身心障礙者唯一使用率超越全國網路族的應用項目。
104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
歷年數位落差調查方式係以住宅電話用戶為調查對象,本項調查除了解持有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民眾資訊近用、資訊素養及應用情形,深入了解利用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上網及上網設備的狀況,並比較採住宅電話之「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與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調查結果比較,藉以釐清二者接觸民眾之差異。
本調查於104 年8 月18 日至104 年8月29 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2,001份有效樣本。
調查發現,我國手機族行動上網比率由100年的35.3%大幅成長為104年的78.7%,每日手機上網時間也由100年的平均92分鐘大增為179分鐘。進一步分析發現,50歲以下手機族使用手機上網的比率介於89.8%-97.3%,50-59歲手機族則降至62.8%,60歲以上則是三成左右曾使用手機上網(30.5%)。
此外,傳統手機通話功能式微,語音通話只占手機行動上網族使用時間的27.6%,42.2%時間花在社群或即時通訊,電子郵件或是瀏覽新聞等其他時間約為30.2%。
104年網路沉迷研究
有鑑於國人上網越來越容易、上網時間越來越長,網路使用風險似乎也有日益嚴重趨勢,本研究主要是為了評估民眾因上網所造成的人際、健康與時間管理等等問題,期望透過深度討論國內網路沉迷的現象,作為政府日後相關政策的參考方向。
本調查於104 年10 月6 日至104 年10月14 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2,086份有效樣本。
研究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大約有3.5%屬於網路沉迷風險群。各世代中,以12-19歲年輕世代沉迷網路的風險最高(8.3%),其次是20-29歲世代(5.3%),風險比率隨年齡升高降低,60歲以上民眾只有0.6%屬於網路沉迷的高風險群。推估我國12 歲以上民眾約有73 萬人口有網路沉迷的風險。此外,我國 12 歲以上民眾有手機沉迷風險者占7.7%。隨著年齡越高,手機沉迷風險群的占比就越低。推估我國12 歲以上民眾約有161 萬人口有手機沉迷的風險。
103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主要探討個人/家戶層次的數位機會,了解個人在社經地位、特質、家庭背景差異下,是否存在資訊近用機會、資訊素養及能力上的不同,並分析此種差異程度是否影響個人在生活、就業的障礙。調查結果並與國際性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綜整瞭解我國數位機會發展狀況。
本調查對象為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民眾,自103年7月14日起至8月29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隨機訪問全國13,262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0.9%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民眾亦由94年的62.7%增為103年的78%。換算為人數,網路族約1,631萬人。此外,曾使用無線上網的比例達91.5%,相較於102年的76.6%,1年間快速成長14.9個百分點。12歲以上網路族84.9%擁有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擁有率首年超越桌上型電腦(81.2%)。
性別差異方面,男性的網路使用比例80.1%略高於女性76%。世代方面,網路使用比例從40歲開始有明顯的斷層,39歲及以下民眾幾乎百分之百會使用網路,40-49歲民眾的網路使用比例下降為86.1%,50-59歲為66.3%,60-64歲為52.6%,65歲以上民眾的網路使用比例僅24.1%。
103年新住民數位機會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
本調查期望蒐集新住民的數位機會(落差)現狀,以及數位化應用對新住民日常生活的助益與尚待努力方向,透過分析瞭解政府推動相關縮減數位落差政策之執行情形及效益,並發掘新住民家戶資訊環境的異質性,提供政府作為擬訂縮短新住民數位落差,創造公平數位機會政策的參考。
本調查針對居住在臺灣22縣市,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的非本國籍人士,排除來自歐美、日韓、港澳先進國家之新住民做為訪查對象,自103年9月12日起至9月30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及人員面訪調查,訪問新住民2,259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2.1%之間。
本調查發現,新住民72.1%曾使用網路,3年間成長9.7個百分點,越南、印尼及其他國籍新住民上網率大幅提升,3年間分別提升26.7、28.4及26.8個百分點,大陸新住民上網率持平。整體而言,新住民個人上網率仍低於全國平均值5.9個百分點。此外,新住民網路族82.5%以智慧型手機上網,高於桌上型電腦上網21.1個百分點,顯示新住民網路族更偏愛智慧型手機上網。
新興ICT服務與數位應用行為變遷之研究報告
本研究結合各領域專家學者,應用歷年數位落差及數位機會調查資料,回顧台灣數位發展進程,以及近10年來台灣民眾網路行為的變遷狀況,並預測未來台灣民眾網路行為的改變發展趨勢;亦針對現階段國際關注的主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包含網路社群的形成及其力量、網路成癮現象、ICT發展對資深公民融入所社會創造的契機等。
本研究報告包括7篇不同主題︰
一、「從數位機會調查看近10年臺灣網路行為變遷及發展趨勢」(楊雅惠、彭佳玲著)
二、「數位參與與社會包容:過去與未來」(曾淑芬、吳齊殷著)
三、「臺灣數位機會公平政策的現況與未來」(須文蔚著)
四、「臺灣原客數位機會及其變遷之探討」(張維安、彭佳玲著)
五、「創造高齡族群數位機會:台灣中高齡人口上網行為與行動上網方式之分析」(黃東益著)
六、「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陶振超著)
七、「網路成癮:世代差異研究」(郭良文、劉念夏、諸葛俊著)
資深公民學習平板電腦及實施在地種子教師之效益評估報告
為觀察評估資深公民學習平板電腦的歷程、使用模式、學習障礙及可能誘發學習之動機,並評估可攜式行動設備直覺式操作方式,在縮短資深公民學習時程及持續應用之效益。以及研究培訓在地種子教師,教導學習平板電腦,作為逐步在社區紮根及擴展的可行性。本會「資深公民應用平板電腦融入資訊社會試辦計畫」,於嘉義縣6鄉鎮辦理50歲以上資深公民免費學習平板電腦課程,並於上課期間期間提供學員平板電腦免費借用。於102年12月至103年4月間針對資深公民進行20班次學習平板電課程訓練,每一班8堂課,每堂課3小時。計有一般學員264位,種子師資31位,於課程結束後進行問卷調查。
˙效益評估報告摘要
˙效益評估報告
˙效益評估報告附表及附錄
102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主要為探討分析個人/家戶層次的數位機會,了解個人在社經地位、特質、家庭背景差異下,是否存在資訊近用機會、資訊素養及能力上的不同,並探討此種差異程度是否影響個人在生活、就業的障礙。調查結果亦與國際性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綜整瞭解我國數位機會發展狀況。
本調查對象為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籍民眾,自102年7月8日起至7月23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法隨機訪問全國3,079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1.8%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民眾亦由94年的62.7%增為102年的76.3%。換算為人數,網路族約1,587萬人。此外,12歲以上全體民眾有64%擁有自己的桌上型電腦,擁有智慧型手機者占53%、筆記型電腦占39.5%、平板電腦占27.2%。與本會101年調查結果比較,民眾擁有平板電腦及智慧手機等行動上網設備的比例大幅增加(分別增加11.6個百分點及16個百分點),使用無線或行動上網的比例也增加了2.1個百分點。76.6%的網路族曾經使用過無線或行動上網,其中37.5%曾使用過政府機關提供的免費無線網路,占12歲以上全體網路族群的28.7%。
性別差異方面,男性的網路使用比例78%略高於女性74.6%。從年齡觀察民眾的數位機會差異,網路使用比例從40歲開始有明顯的斷層,39歲及以下民眾幾乎百分之百會使用網路,40-49歲民眾的網路使用比例下降為84.3%,50-59歲為62.9%,60-64歲為47.9%,65歲以上民眾的網路使用比例僅20.5%。
· 102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 102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摘要
· 102年臺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
· 102年臺灣各區域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
· 102年臺灣世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
· 102年臺灣性別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
50歲以上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臺灣已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加上網路社會的時代已來臨,面對資訊科技與社會環境的快速發展與變遷,政府在制定政策與方案時,有必要瞭解高齡者的想法與需求,並進一步有責任的提供資源與協助,以縮短數位落差,創造公平數位機會。
本調查針對我國年滿50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自102年8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法隨機訪問全國7,157份有效樣本,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高齡者數位機會調查,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其抽樣誤差介於±1.16%之間。
本調查發現,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亦有助於50歲以上民眾近用網路。觀察近一年內才開始上網的50歲以上網路新鮮人發現,近一成九是因為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而開始上網;70歲以上網路族更有二成三因此而開始上網,顯見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發展對50歲以上非網路族融入資訊社會有正面的幫助。目前50歲以上網路族的上網設備,雖仍以桌上型電腦(82.8%)為主,但智慧型手機上網的比例已達49.5%,平板電腦的使用率也達32.7%。
· 50歲以上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 50歲以上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摘要
· 50歲以上民眾數位機會調查(手冊)
6-11歲學童數位學習與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本調查目的在探討6-11歲學童的數位能力、應用現況、數位資源與支援取得情形,綜合評估學童數位機會發展現況,以及次群體下數位機會差異情形,並進一步蒐集家戶數位資訊環境、家戶經濟條件、家長資訊能力及資訊教育態度,瞭解家庭教育如何影響學生的數位學習機會。
本調查自102年9月16日至10月9日,分三階段完成學生、家長及學校問卷,計成功訪問94所學校、7,337位學童、6,454位家長,在信賴水準為95%的情況下,學童之抽樣誤差介於±1.1%之間。
調查發現,我國6至11歲學童有80.4%曾使用平板電腦、84.5%曾使用智慧型手機,使用過筆記型電腦的比例為63.5%。在網路使用方面,6至11歲學童網路使用率高達93.6%,僅6.4%表示沒有使用過網路。由此結果,顯見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與學童生活的緊密度不容小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電腦及網路對健康的影響,有31.7%的6年級學童認為自己因為使用電腦及網路造成視力退化。另外,有16.2%的6年級學童表示沒有上網會產生焦慮或擔心的感覺,整體看來學童自我認知有網路成癮現象的比例不高,但仍值得學校及家長持續關注及重視。
· 6-11歲學童數位學習及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 6-11歲學童數位學習及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摘要
· 6-11歲學童數位學習與數位機會調查(手冊)
應用可攜式行動設備創造資深公民數位機會試辦計畫群聚教學執行成果報告
本計畫以60歲以上沒有使用過電腦及網路之高齡民眾為對象,提供新型的可攜式行動設備借用及教育訓練,第一階段(101年7月-9月)以田野研究的方式,在為期三個月的一對一教學與自主應用探索,深入訪視及觀察高齡民眾的使用行為模式、學習障礙及可能誘發學習之動機,並持續追蹤後續使用需求,透過實地觀察高齡民眾學習及應用可攜式行動設備進度及困難,提出適合高齡民眾的最佳學習模式及學習進程規劃建議,並依實驗結果編製可攜式行動設備授課教材,作為日後擴大推廣的參考資料。
第一階段一對一學習的試辨計畫成果豐碩,不論是從參與學員對課程的滿意度、持續應用平板電腦情形、或是課後自行購買平板電腦的比率來看,皆顯示透過可攜式行動設備可有效降低資深公民學習門檻,具有極大的政策擴散潛力。
為比較一對一教學與團體教學之差異,本會於101年12月至102年2月進行第二階段群聚教學試辦計畫,期能透過平板電腦提升資深公民數位機會計畫的資源投注與成果產出,取得更佳的平衡點,並提供相關計畫擴大辦理的參考依據。
· 群聚教學執行成果報告(pdf檔案)
101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針對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調查時間為101年7月16日至8月30日,合計完成13,257份有效樣本。調查結果,國內上網家戶(83.7%)及上網人口(73%)雙雙再創新高。全臺12歲以上網路使用人口目前超過1,510萬人,較100年增加約32萬人。
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上網率為76.5%、女性69.5%,再以年齡層分析,兩性上網率在40歲以上民眾較有明顯差異,40-49歲男性上網率89.4%、女性79.6%;50-59歲男性上網率56.9%、女性43.2%;60歲以上男性上網率20.2%、女性12.2%。調查顯示,女性網路使用呈現停滯狀態,男性持續上升,致使女性落後男性的幅度擴大為7個百分點。
臺灣目前每100個家戶,約有84戶能夠上網(83.7%),這些可上網的家戶,76.9%透過寬頻上網,仍使用窄頻撥接上網的家戶只剩0.9%,21.8%透過3g、wifi等無線上網。
行動上網更是國內目前最夯的網路趨勢,全臺12歲以上網路族曾行動上網的比率由98年的41.9%、99年的53%、100年的70.4%,101年再增為77.3%,達歷年新高。
自101年起數位機會調查主要依賦能(Enabling)、融入(Inclusion)及摒除(Exclusion)三個主構面探討我國12歲以上民眾使用電腦及網路情形,藉以評估資訊社會對網路族日常生活帶來的機會與風險。
賦能:探討民眾資訊近用現況及設備使用機會。
融入:探討網路族最近一年在學習、社會生活、經濟、公民參與及健康促進等應用的參與情形。
摒除:評估網路使用是否造成使用者基本能力退化或心理損傷。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 報告摘要(pdf檔案)
· 臺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 縣市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 性別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 世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101年非認知功能身心障礙者數位機會與數位生活需求調查報告
調查14 類身心障礙者(聽障、視障、顏面傷殘、肢體障礙、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平衡障礙、頑性障礙、多重障礙、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輕度智能障礙、輕度自閉症、因罕見疾病致身心功能障礙者、輕度慢性精神病患者及其他障礙),深入瞭解身心障礙民眾的資訊近用情況及數位生活需求,自101年8月28日至9月12日合計回收調查樣本為3,927份,其中聽障及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採通信調查,其餘12類障別採電話訪問調查為主。
本調查於100 年9 月5 日至100 年9 月14 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2,003 份有效樣本。
調查發現與97年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調查相比,國內12類身心障礙民眾的個人上網率及家戶連網率皆停滯不前,電腦使用率為33.8%(97年30.4%),個人上網率為25.1%(97年26.6%)。
附註:97年調查12類身心障礙者,101年新增「因罕見疾病而致身心功能障礙者」與「輕度慢性精神病患者」二類,為利趨勢比較,此處101年調查數據係擷取與97年相同之12類身心障礙者調查結果。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 身心障礙者數位機會現況手冊(pdf檔案)
應用可攜式行動設備創造資深公民數位機會試辦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為瞭解可攜式行動設備是否有利於縮短電子化政府與資深公民間的距離,落實公平參與機會,提供偏遠及高齡族群接觸資訊社會的數位機會,本會特於101年度創新規劃本試辦計畫,於新北市新店區、彰化縣彰化市、花蓮縣玉里鎮及臺東縣東河鄉等4個試辦點,在當地尋找8 位60 歲(含)以上有意願且從未使用過電腦或網路之資深公民參與平板電腦學習,利用為期一個月的一對一到府服務教學,貼身觀察紀錄資深公民學習平板電腦的歷程、使用模式、學習障礙及可能誘發學習之動機,評估直覺式操作的可攜式行動設備對於資深公民縮短學習上網時程及持續應用之效益,以做為後續政策推廣之參考。
本計畫 32 位資深公民中,男性與女性各占16 位;年齡分布部分,60-64 歲學員占18 位,6 位年齡介於65-69 歲,6 位年齡介於70-79 歲,2 位超過80 歲。族群分布部分,有閩南(19 人)、客家(5 人)及原住民(8 人)三類族群身分;學歷分布部分,14 人僅擁有國小學歷,國中學歷占7 人,10 位有高中職學歷,1 位為專科學歷。
試辦結果,在資訊社會認知與人生的改變部分,本計畫帶給初次接觸平板電腦的學員們非常大的震撼。參與計畫前,有位學員覺得自己是社會的淘汰品,學了平板之後,已敢碰電腦,還會大聲告訴別人電腦不難、好玩,跟子女的距離也拉近了。另有位學員懷疑自己有魔法指,在「法術平板」上點一點,所想知道的都會出現。更有學員表示,不識字還可以玩電腦,朋友都很驚訝不已。學員參與計畫前後的想法已改變。
在自我實現部分,有96.3%自認學會平板電腦讓生活變得較充實開心,90.3%因為嘗試新事物而感覺滿足,71.0%因學習平板電腦受到家人或同齡朋友肯定,聽到小孩稱讚時,學員們心裡都很開心。
· 執行成果報告(pdf檔案)
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
本會於91年「偏遠地區設置公共資訊服務站策略規劃案」編訂非偏遠鄉鎮、低偏遠鄉鎮及高偏遠鄉鎮等分類,考量臺北縣、臺中縣(市)、臺南縣(市)、高雄縣(市)於99年改制升格為直轄市,桃園縣升格為準直轄市,及近年各鄉鎮村里因基礎建設全面的投入,各鄉鎮市發展情況與91年相比已有大幅變動,本會爰於100年以e化發展角度,針對臺閩鄉鎮市區依數位基礎建設及應用環境,完成「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以作為深耕數位關懷相關計畫推動之參考。
· 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pdf檔案)
建構我國數位機會發展指標體系之研究報告
為建構我國整體資訊社會發展的指標,追蹤我國資訊社會發展進程,及轉化數位落差議題為數位關懷、創造數位機會及數位包容(einclusion),已完成建構以「賦能」、「融入」、「摒除」等三面向做為主構面,「賦能」主構面下再分「環境整備度、資訊近用、基本技能與素養、個人背景資源」4個次構面;「融入」主構面下再分「學習活動、社會生活、經濟發展、公民參與、健康促進」5個次構面;「摒除」主構面下再分「個人危機、權益侵害」2個次構面,做為我國數位機會發展指標。
期望經由指標的建立及評估與國際潮流的比較,藉由指標的建立,透過資通訊科技發展數位機會,提供政府機關進行國內現況跨年的追蹤與數位機會的創造參考。
· 數位機會指標研究報告(pdf檔案)
100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針對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調查時間為100年7月13日至8月12日,合計完成13,272份有效樣本。調查結果,國內上網家戶(82.5%)及上網人口(72%)雙雙再創新高,其中,41歲以上民眾上網率逐年穩定成長,和99年相比,增加1.5~4.6個百分點,成長幅度最大。全臺12歲以上網路使用人口目前超過1,478萬人,較99年增加約32萬人。
在性別差異方面,使用網路比率之性別差距由99年3.3%(男性72.5%,女性69.2%),縮減至100年2.3%(男性73.1%,女性70.8%),男性女性的上網率皆突破七成大關。行動上網更是大幅躍升,網路族中曾享受行動上網便利的人由98年41.9%、99年53%成長為100年的70.4%。
臺灣目前每100戶家戶,有82戶能夠上網(82.5%),這些可上網的家戶,79.3%透過寬頻上網,仍使用窄頻撥接上網的家戶只剩1.7%,8.7%透過3g 等無線上網。惟能上網家戶集中於非偏遠地區,低偏遠鄉鎮可上網的比率為71.7%,高偏遠鄉鎮家戶可上網比率只有65%。
本次調查特色為:一、專章分析性別數位落差,探究近年來男女資訊近用情況的差異;二、比較歷年數位落差變化情形,了解數位落差發展現況;三、利用本調查擷取具有符合勞委會定義之勞工身分(有工作,非軍人、學生、家庭主婦、退休人員,含失業者及待業者,但不包括雇主與自營作業者)之6,695位有效樣本專章分析「勞工數位機會」。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 報告摘要(pdf檔案)
· 臺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 縣市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 性別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 世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100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歷年數位落差調查方式係以住宅電話用戶為調查對象,本項調查除了解持有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民眾資訊近用、資訊素養及應用情形,深入了解利用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上網及上網設備的狀況,並比較採住宅電話之「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與手機(含智慧型行動載具)調查結果比較,藉以釐清二者接觸民眾之差異。
本調查於100 年9 月5 日至100 年9 月14 日晚間執行電話訪問調查作業,合計完成2,003 份有效樣本。
臺灣 12 歲以上手機族,35.3%曾使用手機行動上網。不過,手機上網難以取代固網服務,可在家中上網的82.1%手機族,80.3%申裝固網服務,僅1.9%單純仰賴手機上網。
臺灣手機族透過手機行動上網族的主要動機是基於「方便」考慮(52.1%),其次是因為好奇(11.7%)、買了智慧型手機(10.2%)、工作需要(8.9%)及打發時間(7.2%)。
手機行動上網族以採用電信公司吃到飽方案為最普遍的方式(62.6%),其次是透過 wifi 連網(22.9%),另有12.9%採用電信公司非吃到飽方案。費用部分,11.9%只透過免費wifi 資源連線,15.2%每月費用低於500 元,19.7%花費金額介於501-700 元,24.5%每月連線費用介於701-1000 元,14.3%每月上網費用超過1000 元,另有14.3%手機行動上網族沒有注意帳單金額。平均每月費用為727 元。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 手機族行動上網現況手冊(pdf檔案)
100年新住民數位機會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
本調查以臺灣省、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及金門縣、連江縣等22縣市為區域範圍。由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提供樣本。調查對象限定為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的所有非本國籍人士(以下稱新住民),排除來自歐美、日韓、港澳等先進國家之新住民。
電訪調查以受訪者之母國語言調查,並分兩階段辦理,第一階段於100 年9 月27 日至100 年10 月13 日執行東南亞新住民電話訪問調查作業。第二階段於100 年10 月5 日辦理本國訪員訓練,並於100 年10 月6 日至10 月13 日辦理大陸新住民調查作業。
另於100年10月下旬於北、中部各辦理一場焦點座談會。
本案抽樣是區分國籍後(大陸、越南、印尼與其他四類)再進行縣市分層抽樣,各縣市預計完成樣本按該縣市大陸新住民(或各國籍新住民)占全體大陸新住民(或各國籍新住民)比例配置。完成新住民有效樣本2,403 人,包含越南600人,印尼600人,大陸602人,菲律賓、泰國等其他東南亞新住民601人。
調查顯示,新住民中,有 67.3%曾經使用電腦,62.4%曾經使用網路。與97 年調查相較,曾用電腦新住民比率增加13.4 個百分點,曾上網新住民比率則成長18.8 個百分點。
擁有手機的新住民比率相當高(88.5%),但手機上網仍不普遍,只有15.2%曾經嘗試。
新住民網路族最肯定網路對於提升生活便利性及親友聯繫的助益,好評分別為90.9%及89.2%。其次,有 79.5%新住民認為上網有助於融入臺灣生活,72.8%認為網路對教養子女有幫助。相對而言,新住民對上網協助提升就業能力的評價較低,僅54.9%持正面看法。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99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針對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調查時間為99年7月10日至8月19日,合計完成16,008份有效樣本。調查結果,國內上網家戶(80.7%)及上網人口(70.9%)雙雙創新高,其中,51-60歲民眾上網率由98年37.8%成長為47.5%,成長幅度最大。全臺12歲以上網路使用人口目前超過1446萬人,較98年增加約80萬人。
今年調查發現,臺灣目前有63.93%網路族曾經線上購物,不僅比率較去年成長,且每人平均消費金額也由98年的9,816元增為13,864元。
臺灣目前每100戶家戶,有80戶能夠上網(80.1%),這些可上網的家戶,81.3%透過寬頻上網,仍使用窄頻撥接上網的家戶只剩1.3%,3.8%主要透過3g 等無線傳輸上網。惟能上網家戶集中於非偏遠地區,低偏遠鄉鎮可上網的比率僅66.6%,高偏遠鄉鎮家戶可上網比率只有61.1%。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 報告摘要(pdf檔案)
· 臺灣數位發展現況手冊(pdf檔案) · 縣市數位落差現況手冊(pdf檔案) · 性別數位落差現況手冊(pdf檔案) · 世代數位落差現況手冊(pdf檔案)
99年勞工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9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針對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調查時間為98年7月13日至8月21日,合計完成16,133份有效樣本。此次調查發現國內網路人口較97年略降0.9%,全國12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由97年68.5%降為67.6%,推估網路使用人口約1365萬人,台灣e化人口數量持平,發展暫呈停滯。此外,網路族上網時間越來越長,每日上網時間由94年的2.3小時增為3小時。
今年調查發現,網路族在網路上從事休閒活動與應用電子商務越來越普遍,75.1%透過網路從事休閒娛樂活動,59.3%曾使用線上購物,28.9%使用過線上金融服務。和97年相比,網路休閒成長6.7%,線上購物成長近10%,線上金融服務仍有發展空間。
台灣目前每100戶家戶,雖有78戶能夠上網(78.1%),惟能上網家戶集中於非偏遠地區,低偏遠鄉鎮可上網的比率僅62.3%,高偏遠鄉鎮家戶可上網比率只有57.7%。和97年相比,台灣家戶連網率呈現停滯,未繼續成長。調查顯示,在已連網家戶中,平均每3戶有1戶認為連網費用負擔過大,顯示連網費用是國內家戶資訊環境無法再提昇的阻礙之一。認為可承擔的上網費用平均為每月507元。
本次調查特色為:一、專章分析性別數位落差,探究近年來男女資訊近用情況的差異;二、比較歷年數位落差變化情形,瞭解數位落差發展現況;三、利用本調查擷取具有符合勞委會定義之勞工身分(有工作,非軍人、學生、家庭主婦、退休人員,含失業者,但不包括雇主與自營作業者)之7,196位有效樣本(加權後)分析「勞工數位落差」。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 報告摘要(pdf檔案)
98年勞工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98年原住民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本調查係根據「98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資料具原住民身份者進行分析。「98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共完成16,133份隨機樣本,其中原包含301位原住民受訪者,考量原住民受訪樣本占母體比率較少,據此調查樣本不足以推論原住民的數位落差現象,再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所提供的樣本資料庫中抽取隨機樣本,將原住民有效樣本由原本之301份補足至1,068份以上,最後分析樣本為1,082份。
調查報告主要分2部分,第一部份為原住民數位落差現況分析,第二部分則是透過比較95 年與98 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成果,評估近3年來的原住民數位落差縮減成效。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98年公務人員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本調查係根據「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資料之從業身分為「受政府雇用」的公務人員進行分析。成功訪問1,312位,加權後受訪者人數為902人。
調查顯示,我國公務人員高達94.7%曾使用電腦,比全國12歲以上民眾的72.6%近用比率高出22.1個百分點。公務人員電腦族不僅電腦近用率高,使用頻率也較為頻繁,平均每周用電腦6天,高於全國民眾的5.2天。
調查報告內容分2部分,第一部分討論公務人員數位落差現況,由公務人員角度切入分析;第二部分則是透過比較94年至98年公務人員數位落差調查成果,評估近年來公務人員數位落差的大變化情形。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資訊社會趨勢-ict演變與數位應用之行為變化研究
本會自90年起每年定期辦理數位落差調查,本研究主要係檢視分析歷年調查資料,並檢視台灣近幾年縮減數位落差效益。
· 研究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新興網路議題調查報告
本調查是以臺灣省、臺北市、高雄市及金門縣、連江縣等市內住宅用戶電話為調查範圍,並以居住之普通住戶內年滿12歲且最近一個月有上網者為訪問對象。於98年11月19日至98年11月26日晚間進行,調查期間合計成功訪問4,808位12歲以上民眾,其中,最近一個月上網者占3,015人。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97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針對我國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調查時間為97年7月20日至9月3日,合計完成16,131份有效樣本。此次調查發現國內網路人口較96年大幅成長近3%,全國12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由96年65.6%增加為68.5%,較去年多了約70萬人。
今年調查增加「網路購物」、「網路公民參與」及「web2.0」的題組,瞭解民眾網路消費的行為模式及網路互動的參與情形。在網路購物部份可發現「方便、可宅配到府(71.2%)是民眾選擇網路購物最大的誘因,其次是「價格便宜(29.6%)、「選擇性多(17.6%)」。民眾在網路上購買商品以「服裝配飾、化妝保養品(60.8%)為最大宗,其次則為「書籍雜誌(49.7%與「飯店、機票、車票等(48.5%)」,過去一年民眾平均消費金額為13,565元。
網路作為公民議題傳播場域的影響力逐漸成形,超過四成的網路族會上網瀏覽當前政治、社會事件或公共政策,但僅6.1%民眾會在網路上抒發個人的對公眾事務的看法。而web2.0潮流改變了網路族的溝通型態,有高達77.8%的網路族曾瀏覽過部落格、59.0%曾上網瀏覽影音檔、15.1%會轉貼或將自己拍攝的影音檔上傳供他人欣賞。和去年相比,網路族擁有個人部落格的比例由25.4%增加為36.7%。
本次調查特色為:一、專章分析性別數位落差,探究近年來男女資訊近用情況的差異;二、比較歷年數位落差變化情形,瞭解數位落差發展現況;三、利用本調查擷取15歲以上勞動人口計8,714份樣本分析「勞工數位落差」。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 報告摘要(pdf檔案)
97年勞工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97年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與數位生活需求調查報告
調查12 類身心障礙者(聽障、視障、顏面傷殘、肢體障礙、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平衡障礙、頑性障礙、多重障礙、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輕度智能障礙、輕度自閉症及其他障礙),深入瞭解身心障礙民眾的資訊近用情況及數位生活需求,調查樣本為3,385份,其中聽障及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採通信調查,其餘10類障別採電話訪問調查為主,郵寄問卷為輔。調查發現與94年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調查相比,97年身心障礙者曾使用過電腦的比例自25.5%上升至30.4%,網路使用率也從20.5%提高至26.6%。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性別數位落差研究報告
依據本會歷年數位落差調查研究顯示,年齡、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種族、職業、收入、家庭環境都是解釋數位落差的重要解釋變數,自1995年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通過「北京宣言及行動綱領」確定世界各國要採取積極行動,在區域、國家、地方上落實「性別主流化」策略以促進性別平等後,性別數位落差問題更是引起全球關注。為彰顯政府對於性別主流化之重視,期望藉由分析93-96年調查趨勢資料,深入瞭解台灣婦女數位落差現況並評估近幾年來的縮減數位落差成效,提供政府作為擬訂性別數位政策的後續參考。
· 報告及附件(pdf檔案)
96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針對台閩地區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調查時間為96年8月1日至9月17日,合計完成15,007份有效樣本。此次調查發現國內網路人口穩定成長,全國12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由95年64.4%增加為65.6%,較去年多了約40萬人。此外,網路族每日上網時數從2.4小時增加為2.7小時,依賴度越來越高。
今年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是web2.0潮流所帶動的網路互動文化,30歲以下年輕世代與30歲以上民眾的網路使用行為已大大不同,新型態數位應用落差--數位落差2.0--隱然成型。除了世代數位應用出現落差外,今年度調查也顯示,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以及網際網路普及應用的社會裡,網路族的使用壓力並不少,78.4%擔心個人資料外流、77.6%怕電腦病毒入侵,73.6%對於電子郵件常收到垃圾、廣告信件感到困擾等,皆是民眾在使用網路上所碰到的困擾。
本次調查特色為:一、專章分析身心障礙民眾及原住民族群,探究不同群體近年來數位發展的現況;二、考量數位落差指標相對重要性及更迭特性,重新建構個人/家戶數位落差指標;三、比較歷年數位落差變化情形,瞭解數位落差發展現況;四、利用本調查擷取15歲以上勞動人口計8,590份樣本分析「勞工數位落差」。
· 報告本文(pdf檔案) · 報告附件(pdf檔案) · 報告摘要(pdf檔案)
95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針對台閩地區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調查時間為95年4月20日至6月20日,合計完成27,702份有效樣本。此次調查的目的著重在探討台閩地區年齡層間的數位落差情形,並探討中高年齡層民眾在使用電腦所面臨的障礙。95年的數位落差研究架構基本上與前二年相同,但因應資訊科技發展增加手機上網及垃圾郵件等問項。
調查顯示,台閩地區12歲以上民眾中有70.1%曾使用電腦,根據此推估目前電腦使用人口約為1370萬人;有64.4%民眾曾使用網路,推估網路使用人口的約為1260萬人,皆比94年增加2~3%。本次調查特色為:一、原住民族群專章分析,探究原住民族群近年來數位發展的現況;二、考量數位落差指標相對重要性及更迭特性,重新建構個人/家戶數位落差指標;三、利用本調查擷取15歲以上勞動人口計15,021份樣本分析「勞工數位落差」。
· 報告本文(pdf檔案) · 報告附件(pdf檔案)
95年勞工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 調查報告(pdf檔案)
95年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
學生數位學習及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共調查108所國中小學校之4、6、8年級學生、學生家長及教師。回收5355份學生樣本、106所學校之1999份教師問卷及4775份家長問卷。調查顯示,台灣的國中小學童己有高達99.7%的學生會使用電腦。
· 報告本文(pdf檔案) · 報告附件(pdf檔案)
94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本調查以台灣地區年滿12歲以上之本國藉人口做為訪查對象,合計完成27,603份有效樣本,其中含直轄市及縣市隨機樣本26,622份及農林漁牧膨脹樣本981份。此次調查的目的著重在探討台灣地區不同族群及縣市間的數位落差,發掘國內不同群體與居住地區的數位落差情形。94年的數位落差研究架構基本上與93年相同,為因應資訊科技發展及社會結構的改變,增加網路電話使用及外籍配偶等問項。
調查顯示,台閩地區12歲以上民眾中有66.8%曾使用電腦,根據此推估目前電腦使用人口約為1290萬人;有62.7%民眾曾使用網路,推估網路使用人口的約為1210萬人。本次調查特色為:一、將農林漁牧4行業類別獨立出來討論,發掘4種行業間數位落差的差異問題;二、區分客家城鎮等級,探究不同客家人口比率的鄉鎮間數位落差現況,以及利用本調查擷取15歲以上勞動人口計14,948份樣本分析「勞工數位落差」。
· 報告本文(pdf檔案) · 報告附件(pdf檔案)
94年勞工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 調查報告(pdf檔案)
94年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調查8 類身心障礙者(聽障、視障、顏面傷殘、肢體障礙、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平衡障礙、頑性障礙及多重障礙),瞭解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狀況與數位生活需求,調查樣本為2703份,其中聽障及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採通信調查,其餘6類障別採電話訪問調查。調查發現僅25.5%的身心障礙者曾使用過電腦,20.5%的身心障礙者曾使用網路。
· 報告本文(pdf檔案) · 報告附件(pdf檔案)
93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本調查對象為年滿15歲以上,以2直轄市及23縣市為母體抽樣(95%±4.1%),調查樣本為14,120份, 並利用本調查擷取15歲以上勞人口計7,893份樣本分析「勞工數位落差」。
· 報告本文(pdf檔案) · 報告附件(pdf檔案)
93年勞工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 調查報告(pdf檔案)
93年行政機關數位應用調查報告
辦理93年行政機關數位應用調查,調查全國各級行政機關(不含學校及事業機構) 之資訊基層建設及電子化服務應用等資料。回收樣本2546個行政機關,回收率61.4%。
· 報告本文(pdf檔案) · 報告附件(pdf檔案)
91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
· 台閩地區九十一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9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