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

採購經理人指數新聞稿Rss

列印圖示
2024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
《新 聞 稿》
2024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
發布記者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提供
2024年12月23日
      為有效預判未來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狀況,讓各界掌握更即時的產業訊息及總體經濟脈動,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自2013年6月起每半年進行一次「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自2023年景氣落底以來,終端需求仍未顯現全面性的中長期訊號,台灣產業面臨數位轉型、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碳稅費等挑戰與機會。然而轉型與分散風險需要產業投入相應的資本、人才與研發轉型能力,在消費性電子不再持續高速成長的背景下,AI、電動車、半導體、綠能永續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契機與產業投入進程為何?如何掌握重要產業、政策趨勢與市場發展脈動?
      「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執行迄今已邁入第12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研討會在國發會指導下儼然成為台灣產業交流平台。2024年12月依照各產業對台灣GDP的貢獻度抽樣,共有近500多家企業回報2024下半年最新營運、利潤率與產能狀況,並預估2025上半年營收、採購價格與利潤率表現。此次中經院亦針對「產能利用率與設廠佈局策略」、「參與AI供應鏈現況與進程」、「企業導入AI於營運之進程與規模」、「中國大陸技術自主和國產化對台灣產業的影響與因應策略」、「缺工、缺人才影響現況暨因應策略」、「經理人心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與商業模式」以及「營業成本攀升的因應措施與轉嫁能力」進行調查,由中經院團隊彙整後於座談中報告2024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以供企業決策參考。
      本次研討會有幸邀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蔡玲儀署長主講「碳邊境調整機制與氣候變遷因應法-政府與企業策略」,剖析國際與國內氣候變遷因應法施行潮流下,台灣政府與企業的挑戰、可行策略與展望。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蔡志孟副總經理主講「電力淨零與電網韌性轉型之路」,以台電企業為例,分享台電供應鏈永續轉型之因應策略與布局。
以下節錄「2024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之重要內容:
一、2024下半年營運現況暨2025上半年營運預估
  1. 製造業
      2024下半年製造業之營運狀況指數已連續2期擴張,惟指數較2024上半年指數(53.8%)回跌2.2個百分點至51.6%,表現不如2024上半年之預期(67.7%)。製造業雖仍「預期」2025上半年將持續好轉擴張,惟指數為51.0%,顯示2024下半年營運表現不如預期,使得經理人對2025上半年表現相對持平(50.0%)看待。2024下半年營運不如預期,也反映在製造業之僱用人數。僱用人數指數亦不如2024上半年之預期,惟仍連續第2期擴張,指數為51.2%,且製造業「預期」2025上半年將持續增加僱用人數,指數為52.8%。
      2024下半年製造業之採購價格已連續2期呈現上升(高於50.0%),惟下半年價格上升速度趨緩,指數回跌6.2個百分點至53.4%,惟製造業仍「預期」2025上半年採購價格將持續呈現上升,指數為54.5%。從利潤率來看,歷次調查顯示製造業常高估自身企業之利潤率表現,2024上半年製造業之利潤率一度中斷連續5期下降轉為上升(高於50.0%),惟2024下半年指數隨即回跌7.5個百分點至43.1%,再度呈現下降(低於50.0%),且指數遠不如2024上半年之預期(57.0%)。製造業並「預期」2025上半年利潤率仍將較2024下半年下降,指數為44.9%。
  1. 非製造業
      自2023年下半年起,非製造業完全步出新冠疫情陰霾,2024下半年各指標皆較上半年擴張。非製造業營運狀況指數已連續3期擴張,指數微跌1.3個百分點至63.5%。不過,非製造業持續回報感受營運成本攀升與轉嫁壓力,截至2024下半年非製造業之採購價格(營運銷售成本)指數已連續8期維持在60.0%以上上升速度(高於50.0%),指數為65.5%。非製造業亦「預期」2025上半年採購價格將持續較2024下半年上升,指數為64.6%。
      非製造業之利潤率於2024上半年中斷連續4期下降轉為上升(高於50.0%)後,已連續2期上升,惟營運好轉但營業成本持續攀升的同時,2024下半年利潤率指數較2024上半年指數(56.4%)回跌3.6個百分點至52.8%,且不如2024上半年之預期(58.8%)。展望2025上半年,非製造業「預期」2025上半年營運狀況將會持續擴張,指數為58.5%,且「預期」2025上半年利潤率將有機會較2024下半年好轉上升,指數為53.3%。
二、2024全年與2023全年相比(廠商已實現狀況)
  1. 製造業
      製造業2024全年之營業收入較2023年增加1.19%,低於2024上半年之預期(2.62%)。平均銷售價格與產能利用率則皆呈現負值,年增率分別為-0.37%與-0.85%。儘管如此,製造業依舊積極分散地緣政治風險、開發新產品或商業模式等轉型佈局,2024全年資本支出年增率為13.15%,遠高於2024上半年所預期(3.30%),亦高於2023年年增率(1.71%)。
  1. 非製造業
      非製造業2024全年營業收入與資本支出皆較2023年增加,年增率估算分別為4.90%與7.18%。非製造業2024全年薪資費用與服務收費價格皆較2023年增加,年增率分別為3.58%與2.08%,皆高於2023年年增幅度。非製造業採購價格(營業、銷售成本)2024年年增率為3.30%,雖低於上半年預期但仍高於2023年年增率(2.30%)。
三、當前營運狀況與總體經濟議題
  1. 總經情勢議題影響力
      自2022下半年起,製造業者關注焦點轉移至營運成本與總經情勢相關議題,美國川普當選後的貿易政策首次調查即成為製造業經理人最關注的總經時事議題。2024下半年製造業關注排名第一之議題為「美國川普總統貿易政策」,勾選比例為68.0%。「美國經濟走勢」與「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分別排名第二與第三,勾選比例分別為62.3%與51.0%。2024下半年「永續發展(ESG)、碳中和與淨零碳排」攀升至製造業關注議題之第四名,勾選比例相較2024上半年攀升5.6個百分點至47.0%。「匯率波動」之比例為46.6%,排名第五。值得注意的是,關注「兩岸關係」的製造業占比較上半年減少10.2個百分點,勾選比例僅34.4%。
      近年歷次調查顯示「勞動成本與人力資源短缺」多在非製造業經理人關切議題前三名,2024下半年此議題仍排名第一,且勾選比例再攀升1.4個百分點至57.6%。「缺工」與「缺人才」已是不少非製造業者回報服務產能無法再攀升的原因之一。排名第二與第三之議題為「美國川普總統貿易政策」與「美國經濟走勢」,勾選比例分別為44.5%與41.5%。此外,「永續發展(ESG)、碳中和與淨零碳排」自2021下半年首次調查以來,逐漸成為非製造業經理人所關切之議題,2024下半年此議題排名第四,勾選比例為40.2%。排名第五之議題為「兩岸關係」,勾選比例為38.9%。
  1. 產能利用率與設廠佈局策略
      製造業2021下半年一度高達40.0%回報已達最佳/最大產能,惟2024下半年僅17.0%製造業達最大產能。儘管產能未滿,2023年以來約49.0%製造業者「已經」或「計劃」新增產線或產能,其中59.5%業者「2024下半年前已新增產能且預計2025上半年後再投入」。有擴產意願的製造業者中,最多人考量之設廠地點仍屬「台灣」(62.0%),其次則為「東協」(37.2%)以及中國(11.6%)。然而,製造業新增產線的動機並非皆來自產能滿載,「分散製造降低地緣政治風險(非針對單一國家)」和「開發新產品或商業模式」才是最主要動機,勾選比例皆為39.7%,其次則為「客戶要求被動增加」,勾選比例較2024上半年增加8.0個百分點至30.6%。另有16.5%業者回報為「降低中國比重(中國+1)」而進行新增產線或產能。
      2024下半年內需導向非製造業營運表現相對製造業佳,41.9%受訪企業回報已達最佳/最大營運服務能量或產能,且其中56.2%業者「2024下半年前已新增產能且預計2025上半年後再投入」,最多人考量之設廠地點仍屬「台灣」(73.0%)。「已經」或「計劃」新增營運服務據點的業者中,高達56.2%回報主要動機為「開發新產品或商業模式」。
      製造業有83.0%的廠商「未」達到最佳/最大產能。「訂單或服務需求量不足」(80.5%)是製造業未達最大產能之主因。非製造業有58.1%的廠商「未」達到最佳/最大營運服務能量或產能,「訂單或服務需求量不足」(48.9%)、「缺人才」(39.8%)與「缺工」(36.1%)是前三大主因。
  1. 漲價頻率與營業成本攀升之轉嫁能力
      2024下半年製造業64.4%其「主要供應商」有調漲或預告漲價,僅35.6%未漲價亦未預告調漲。惟面臨供應商調漲或預告漲價之製造業者,轉嫁能力仍有差異,32.7%表示無法轉嫁,66.0%表示可於半年內部份轉嫁,僅1.3%業者表示可完全轉嫁。內需為主之非製造業62.1%表示供應商或營業成本有調漲趨勢,且其中有19.0%非製造業者表示面對漲價完全沒有轉嫁客戶的能力,僅2.8%表示能完全轉嫁,惟勾選能完全轉嫁的業者集中在「其他非製造業」(12.5%)、「營造暨不動產業」(7.1%)與「運輸倉儲業」(5.6%)。
  1. 參與AI供應鏈現況與進程
      2024下半年調查顯示,28.7%製造業者回報產品「已經參與」AI供應鏈或正「規劃準備」研發AI產品並進入相關供應鏈。回報產品「已經參與」AI供應鏈或正「規劃準備」進入相關供應鏈的業者中,53.5%仍在「研發設計產品中」、11.3%「已完成研發但仍未量產」,35.2%「已產出且已進行銷售」。
      34.9%非製造業者「已經參與」或「規劃準備」提供相關產品服務。其中,服務、產品與研發銷售進度為「研發設計服務或產品中」者,占比約60.0%,12.5%「規劃完成但尚未銷售服務」,27.5%「已銷售相關服務」。
  1. 企業導入AI於營運之進程與規模
      製造業受訪者中約有59.9%回報有評估、規劃或已導入AI相關技術應用於公司營運,目前進度分別為「規劃評估中,尚未導入」(65.5%)、「導入中」(25.7%)、「導入完成,但未見成效」(1.4%)、「導入完成,已見成效」(2.0%)和「已導入,且持續導入新AI技術與運用」(5.4%)。其中「優化營運流程」(65.5%)是製造業導入之主因,其次為「提升營運效率」(55.4%)與「節省人力成本」(50.7%)。然而,製造業約有40.1%回報完全沒有規劃、評估和導入AI相關技術,主要原因為「無相關需求」(54.5%)以及「對相關技術不了解」(35.4%)。
      非製造業則高達62.4%回報有評估、規劃或已導入AI相關技術應用於公司營運,目前進度分別為「規劃評估中,尚未導入」(55.2%)、「導入中」(26.6%)、「導入完成,但未見成效」(1.4%)、「導入完成,已見成效」(2.8%)和「已導入,且持續導入新AI技術與運用」(14.0%)。其中,「優化營運流程」(59.4%)以及「提升營運效率」(59.4%)是非製造業導入之主因,其次為「加強客戶服務」(53.1%)與「節省人力成本」(53.1%)。然而,非製造業約有37.6%業者回報完全沒有規劃、評估和導入AI相關技術,主因為「無相關需求」(60.5%)、「對相關技術不了解」(25.6%)以及「成本太高」(25.6%)。
  1. 中國大陸技術自主和國產化對台灣產業的影響與因應策略
      全體製造業中有26.3%回報中國大陸技術自主與國產化(如封測、設備、一般化學品等)「已經」或「預期」對公司造成影響。其中,有55.4%業者回報「中國大陸」的訂單「流失/下降」、僅9.2%回報「增加」;23.1%業者回報「台灣」的訂單因此「流失/下降」,但亦有13.8%回報「台灣」的訂單反而「增加」;32.3%業者回報而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以外」的海外訂單因此「增加」,但仍有40.0%回報「流失/下降」。中國大陸技術自主與國產化對製造業產業別之影響差異顯著,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與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分別有41.7%與32.4%企業回報「已經」或「預期」受影響,且分別約有七成與六成業者回報中國大陸的訂單「流失/下降」。
      無論是否受到中國大陸近年技術自主與國產化的衝擊,有69.6%製造業已經或預計採取相關因應策略,其中採取的策略勾選比例前二高為「提高產品技術含量」(51.7%)與「開發中國大陸以外市場」(50.6%)。從產業別看,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77.8%)、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75.7%)與電子暨光學產業(73.2%)皆有超過七成業者已或預計採取相關因應策略,且其中皆有過半數業者採取「提高產品技術含量」與「開發中國大陸以外市場」之因應策略。
  1. 未來最具發展潛力之領域或商業模式
      2024下半年調查顯示,「AI產業」為製造業中長期最受看好的產業或領域,分別有54.7%與35.2%受訪者回報「看好」與「非常看好」,且有35.2%業者回報「已經」或「規劃」投入相關產業及領域。其次則為「半導體相關」與「醫療電子(包含長照)」,惟皆僅不到三成業者回報「已經」或「規劃」投入相關產業及領域,且產業別投入程度差異大。
      非製造業對不同服務或商業模式的中長期發展潛力與看好程度顯示,「導入自動化與數位化服務」最受看好,分別有51.5%與24.9%回報「看好」與「非常看好」,且有49.8%業者回報「已經」或「規劃」投入相關服務或商業模式。看好度排名第二與三依序為「銀髮商機(包含長照服務、退休理財等)」與「跨領域、跨通路整合(打群架)」,分別有32.8%與43.2%業者已或規劃投入。前述領域雖然非製造業看好程度高,但投入比例相對少。反而「提供綠色低碳服務(包含循環經濟、無塑、永續消費、永續金融)」商業模式不僅受非製造業青睞且相對積極投入,各產業皆有50.0%以上的業者回報看好,且回報「已經」或「規劃」投入相關服務或商業模式的業者高達52.0%。
  1. 缺工、缺人才影響層面暨因應策略
      全體製造業中有76.5%業者回報缺工或缺人才已對公司營運或服務造成影響。其中主要影響層面為「基層或產線作業人員短缺」,勾選比例高達73.0%,其次為「培訓與招募成本增加」(53.4%)和「研發創新、轉型與技術升級受限,缺人才」(49.2%)。87.4%製造業已經或預計採取相關因應策略,其中,勾選比例最高為「員工效率提升培訓」(55.1%),第二與第三則分別為「導入自動化/無人化系統」(50.9%)和「提高薪資」(50.0%)。但產業別差異大,若以電子暨光學產業而言則以「提高薪資」排序第一,勾選比例近五成。
      全體非製造業有70.7%業者回報缺工或缺人才已對公司營運或服務造成影響,其中「招募與培訓成本增加」(61.7%)為非製造業之主要影響層面,其次為「員工流動率上升」(50.6%)、「基層或前台服務人員短缺」(45.7%)與「無法擴大服務規模或業務能力」(42.6%)。不論是否已經受到缺工或缺人才影響,89.1%非製造業已經或預計採取因應策略,勾選比例排名依序為「員工效率提升培訓」(57.8%)與「提高薪資」(56.9%),「建教、產學合作」與「提升福利」則並列第三,勾選比例為40.7%。但產業別因應策略差異大,例如住宿餐飲業高達七成勾選「組織或企業在地培養人才(如建立培訓所)」,批發業則相對積極「開發附加價值高的產品或服務」,勾選比例達44.1%。
  1. 未來一年之營運展望
      展望未來一年營運,製造業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今年「較佳」,惟指數回跌8.0個百分點至58.5%。非製造業亦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今年持續「較佳」,指數達66.8%。
發布日期:113-12-23

  • 相關檔案
    1. 2024下半年營運展望調查新聞稿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