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 稿》
2023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
發布記者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提供
2023年12月19日
為有效預判未來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狀況,讓各界掌握更即時的產業訊息及總體經濟脈動,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自2013年6月起每半年進行一次「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2023年12月共有約500多家企業回報2023下半年營運、利潤率與產能狀況,並預估2024上半年營收、採購價格與利潤率表現。此次中經院亦針對「新中東地緣衝突之影響」、「庫存去化狀況與預計改善時間」、「預期通膨與持續期間」、「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議題」進行調查,由中經院團隊彙整後於座談中報告「2023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以供企業決策參考。
「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執行迄今已邁入第11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研討會在國發會指導下儼然成為台灣產業交流平台。鑒於2023 下半年全球終端需求仍未亮出一路暢行無阻的綠燈,製造業面臨不均衡復甦以及透明度低的短急單效應。同時,內需非製造業亦面臨疫後復甦,但面臨缺工、成本攀升、需求破碎化與數位轉型的挑戰。本次研討會有幸邀請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先鋒史欽泰院長開場主講「全資源經營的思維」,給予面臨多變景氣與地緣政治風險的台灣製造業與半導體供應鏈經理人,全資源經營思維與策略方向。以及跨領域整合點子王易遊網蕭冠群副總(前台灣高鐵觀光旅遊事業部處副總、前鐵道觀光協會秘書長暨現任理事),主講「旅遊業跨領域協作平台實務分享」,分享內需餐飲、旅遊休閒、零售、文創與運輸物流等跨領域整合策略、趨勢與挑戰。
以下節錄「2023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之重要內容:
一、2023下半年營運現況暨2024上半年營運預估
- 製造業
2023下半年製造業之營運狀況指數為48.5%,表現不如2023上半年之預期(62.9%),為2013創編以來首次連續4期緊縮。惟緊縮速度趨緩,2023下半年營運狀況指數較2023上半年指數(34.1%)回升14.4個百分點。製造業之僱用人數亦自2013營運展望調查以來首見連續3期緊縮,惟2023下半年緊縮亦趨緩,指數回升至48.1%。2020年疫情爆發後全球供應鏈不暢,2020下半年以來製造業之採購價格一度連續4期呈現上升(高於50.0%),且多維持在80.0%~90.0%左右的上升速度,惟2022下半年以來採購價格已連續3期下降但仍維持在45.0%以上之下降速度,並未隨營運狀況變差而呈現原物料價格大幅崩跌走勢。前述狀況也反映在製造業的利潤率表現,歷次調查顯示製造業常高估自身企業之利潤率表現,2023下半年製造業之利潤率已連續5期呈現下降(低於50.0%)且遠不如2023上半年之預期(55.0%),指數僅42.3%,且製造業「預期」2024上半年利潤率仍將較2023下半年下降,指數為45.6%。
展望2024上半年,製造業「預期」2024上半年營運狀況將好轉,指數為52.9%。同時2024上半年之僱用人數與2023下半年相比將呈現擴張,指數為52.1%。不過,製造業仍「預期」2024上半年採購價格將呈現上升,指數為53.1%。
- 非製造業
2020年新冠疫情後,內需非製造之營運狀況起伏大。受製造業表現趨緩以及報復性消費力道轉至國外所影響,非製造業2023上半年營運狀況不如2022下半年所預期的持續擴張,一度轉為緊縮。然而2023下半年受股市、運價回漲以及年底旺季,非製造業各指標皆較上半年擴張,2023下半年營運狀況指數躍升至60.8%,再度呈現擴張。不過,2023下半年非製造業利潤率不如上半年之預期好轉,且已連續4期呈現下降(低於50.0%),惟指數回升至48.6%。展望2024上半年,非製造業「預期」2024上半年營運狀況將會持續擴張,指數為61.3%,且「預期」2024上半年利潤率將有機會轉為上升,指數為50.7%。不過,非製造業持續感受營運成本攀升與轉嫁壓力,2023下半年非製造業之採購價格(營運銷售成本)指數已連續7期呈現上升(高於50.0%),指數為64.5%。非製造業亦「預期」2024上半年採購價格將持續較2023下半年上升,指數為61.1%,2024上半年毛利率能否如預期上升,採購價格(營運銷售成本)、產品差異化與轉嫁能力將是關鍵。
二、2023全年與2022全年相比(廠商已實現狀況)
- 製造業
製造業2023全年之營業收入、平均銷售價格與產能利用率之年增率皆較2022年增率大幅下降,分別為-7.50%、-2.19%與-7.68%。製造業2023年採購價格年增率為-1.22%,為2020年以來首次呈現負值,且低於2023上半年之預期。2023全年資本支出年增率為1.71%,遠不如2023上半年所預期,亦遠低於2022年年增率(12.16%)。
- 非製造業
非製造業2023全年營業收入與資本支出皆遠高於2023上半年之預期較2022年增加,且年增幅度皆高於2022年年增幅度,分別為12.82%與19.08%,其中營業收入有旅遊代訂相關服務業者回報較2022年增加1000%以上。非製造業2023全年薪資費用與服務收費價格雖亦高於2023上半年所預期,年增率分別為2.41%與0.39%,皆較低於2022年年增幅度。非製造業採購價格(營業、銷售成本)2023年年增率為2.30%,遠低於2022年年增率(7.61%)。
三、當前營運狀況與總體經濟議題
- 總經情勢議題影響力
自2022下半年起,製造業者關注焦點轉移至營運成本與總經不確定性之相關議題,2023下半年製造業關注排名第一之議題為「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和「美國經濟走勢」,勾選比例為61.5%。「中國經濟走勢」排名第二,勾選比例57.7%。製造業者關注議題排名第三為「匯率波動」,勾選比例相較2023上半年攀升8.4個百分點至54.6%。「永續發展(ESG)、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美國利率貨幣政策」之比例分別約47.7%與44.6%,分別排名第四、第五。
近年歷次調查顯示「勞動成本與人力資源短缺」多在非製造業經理人關切議題前三名,2023下半年此議題仍排名第一,勾選比例續揚1.5個百分點至55.8%。不少業者回報服務產能無法再攀升是因為嚴重缺工問題。此外,「永續發展(ESG)、碳中和與淨零碳排」自2021下半年首此調查以來,逐漸成為非製造業經理人所關切之議題,2023下半年更排至前三,勾選比例為39.2%。其餘議題依勾選比例排序為「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美國經濟走勢」以及「匯率波動」,勾選比例均在四成左右。
- 新中東地緣衝突影響力
針對新中東地緣衝突(以哈、以阿、以巴戰爭)議題,製造業受訪者中有49.2%回報若衝突持續擴大,目前或預期對公司營運造成影響,或者影響對未來產業與景氣趨勢的預判。回報已經或預估將影響的製造業者認為有負面衝擊者高達90.6%,其中勾選比例排名前二的層面為「景氣或營收之不確定性攀升」與「原物料價格或營業成本攀升」,勾選比例分別為60.3%與51.7%;排名第三的衝擊則為「訂單或客戶減少」,勾選比例約為32.8%。相反的,認為有正面受益者約有17.2%,排名第一的受益為「新商品或服務開發」,勾選比例達59.1%。其次為「業務量增加」,勾選占比達40.9%。約36.4%勾選「新客戶增加」,為排名第三之正面受益。
非製造業受訪者中有37.8%回報若衝突持續擴大,目前或預期對公司營運造成影響,或者影響對未來產業與景氣趨勢的預判。回報已經或預估將影響的非製造業者中,高達87.8%認為有負面衝擊,其中勾選比例排名前二的層面為「景氣或營收之不確定性攀升」與「採購價格或營業、營運成本攀升」,勾選比例分別為68.1%與47.2%。相反的,認為有正面受益者約有20.7%,排名第一的受益為「新商品或服務開發」,勾選比例達70.6%。其次為「業務量增加」,勾選占比達41.2%。
- 投資擴廠、產能利用率
製造業2021下半年一度高達40.0%回報已達最佳/最大產能,惟2023下半年僅11.5%製造業達最大產能。然而2021年以來,約58.1%製造業者「已經」或「計劃」新增產線或產能,其中約四成業者「已新增產能且預計再投入」(41.7%)。有擴產意願的製造業者中,最多人考量之設廠地點仍屬「台灣」(67.5%),其次則為「東協」(31.8%)以及中國(14.6%)。從產業別來看,有擴產意願的電子暨光學業者中,評估投資「東協」(46.8%)之企業比例相較其他製造業產業都來得高,是僅次於「台灣」(61.3%)的投產地。
製造業有88.5%的廠商「未」達到最佳/最大產能。「訂單服務需求量不足」(82.6%)是製造業未達最大產能之主因,其次為「對未來不確定性,主動降低產能以保留現金流量」(19.1%)與「缺工」(13.0%)。從產業別來看,「缺工」皆為電子暨光學、基礎原物料以及交通工具產業勾選比例排名前三之原因。電子暨光學、基礎原物料、交通工具與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勾選比例僅次於「訂單服務需求不足」的原因皆為「對未來不確定性,主動降低產能以保留現金流量」。非製造業有60.4%的廠商「未」達到最佳/最大產能。「訂單服務需求量不足」(54.2%)、「成本攀升」(39.7%)與「缺工」(29.8%)是前三大主因。
- 庫存去化狀況與預計改善時間
2023下半年調查顯示,全體製造業有43.5%回報2022年起曾或正面臨去庫存壓力,因此遭受存貨跌價損失、資金斷鏈或客戶要求降價壓力。面臨去庫存壓力的業者中,51.3%業者截至2023年12月已將庫存去化至低於或等於正常營運所需,惟仍有48.7%業者目前存貨量超過正常營運所需水準。
面臨去庫存壓力的製造業者中,超過半數依舊聚焦去庫存政策(66.4%),而約有33.6%業者回報採購政策已開始轉變,採取的採購政策依勾選比例排序為「增加關鍵物料的存貨準備」(55.3%)、「不再聚焦去庫存」(44.7%)以及「常態物料開始拉高安全庫存」(28.9%)。從產業別看,面臨去庫存壓力的業者中,化學暨生技醫療、食品暨紡織、基礎原物料與交通工具產業2023下半年回報庫存仍高於當前營運所需者的企業家數比例大幅下降,化學生技醫療產業與食品暨紡織產業全數回報目前存貨已低於正常營運所需。在存貨改善時間部分,相較2023上半年調查時,近八成(75.2%)預計存貨量高於當前營運所需的情況在「2023年Q4前」可改善,由於下半年未見預期反轉,2023下半年調查顯示,僅23.0%回報存貨量在「2023年Q4前已改善」,分別約有16.8%與29.2%面臨壓力業者預計該情況需到「2024年Q1」與「2024年Q2」才可改善並回到營運所需存貨水準。
而2023下半年調查顯示,全體非製造業有18.9%回報2022年起曾或正面臨營運服務能量(營業設備/據點/待售存貨量)高於目前客戶所需,而導致資金斷鏈、客戶要求降價、被迫降低服務能量(裁撤部門、暫停特定服務或產品銷售)、去庫存或存貨跌價損失壓力。面臨壓力的業者中,68.3%業者截至2023年12月已將營運服務能量或待售存貨量保留至低於或等於目前客戶所需,惟仍有31.7%業者目前營運服務能量超過目前客戶所需。
面臨壓力的非製造業者中,超過半數(56.1%)受訪者之營運服務政策已開始轉變,其中採取的採購政策勾選比例前二高者為「推出新服務產品」(47.8%)以及「調漲售價或服務收費價格」(43.5%)。相較2023上半年調查時,五成左右(50.1%)預計營運服務能量高於目前客戶所需的情況在「2023年Q4前」可改善;2023下半年調查顯示,僅17.0%回報營運服務能量高於目前客戶所需的情況在「2023年Q4前已改善」,目前近三成(29.3%)面臨壓力業者預計該情況需到「2024年Q4以後」才可改善。
- 永續氣候議題關注下減碳計畫投入
隨著全球對永續、氣候議題逐漸關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於2023年10 月試行,出口至歐盟的產品得在2024年1月完成第一次產品碳排放量申報。若銷售歐盟的外國產品超過歐盟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將自2026 年額外被徵收「碳邊境調整機制費用」(俗稱碳關稅)。全體製造業受訪者約47.3%有銷售產品至歐盟,且平均約有19.4%產品直接銷至歐洲。 60.8%製造業回報其客戶、品牌客戶或產品之終端運用有銷往歐盟。46.9%製造業回報其客戶或品牌廠商要求公司進行相關減碳調整措施。有銷售產品至歐盟的業者中,「碳邊境調整機制」各階段申報步驟皆有近八成回報有規劃評估或已採行,依步驟排序分別為「產品是否為CBAM管制項目」(75.6%)、「釐清產品碳含量的申報範疇」(81.3%)、「計算產品之碳排放量」(81.3%)和「申報資料之準備」(82.1%)。從產業別來看,基礎原物料和交通工具產業申報步驟的採行速度相對較快。有銷售產品至歐盟的製造業者中六成業者不知道與不清楚對其成本與營收的影響,有27.6%預期「營業成本」將攀升,平均變化幅度為4.43%,約有5.7%業者預期「營業收入」將減少,平均變化幅度為-1.13%。顯示製造業目前對於執行永續減碳對營收與成本的效益不清楚且仍認為主要是成本增加,還無法反映到營收層面。
而針對歐盟CBAM與美國CCA法案的積極推動,以及消費者永續權益的興起,在全球減碳、淨零的風潮下,有50.7%非製造業面臨國內或國外客戶要求進行減碳或相關工作計畫,而全體非製造業在各工作項目中皆有約四成業者表示不僅有相關規劃且已自主或因應客戶要求採取行動,其中未面臨瓶頸且積極進行各項工作之非製造業業占比如下:「全球各國減碳、淨零的範疇」(28.6%)、「計算組織或服務場所之溫室氣體盤查」(30.0%)、「計算或提供服務/產品之碳足跡資訊」(25.3%)和「碳排、碳足跡之資料準備」(29.5%)。而前述策略或轉型,全體非製造業有30.0%預期投入之「營業成本」將攀升,平均變化幅度為6.16%,有15.2%預期「營業收入」將增加,平均變化幅度為3.97%。
- 未來一年之營運展望
展望未來一年營運,製造業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今年「較佳」,惟指數回跌3.6個百分點至60.4%。非製造業亦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今年「較佳」,且指數續揚5.1個百分點至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