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國際貿易之便捷與經濟成長動能息息相關,進出口雙方經由貿易途徑增加專業知識與技術之流動,可促使整體經濟正向發展。現今國際貿易之面貌與昔日大不相同,全球貿易版圖受多邊貿易協定及資通訊新科技發展趨勢之影響已然浮現,在最新《2016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6)中,世界銀行即修改「跨境貿易(Trading across borders)」指標評比方式,以納入前述變遷之影響,使評比結果更能反映各經濟體間實際狀況。 新的「跨境貿易」指標評比內容,係以個案情境分析為主要調查基礎,擇定一經濟體中最大之貿易城市,觀察其中一個倉庫與主要進出口貿易對象進行交易時的跨境貿易概況及物流運輸過程,調查內容包括「邊境管制、通關文件暨國內運輸」之法規遵循、花費時間及成本統計等客觀證據。在出口部分,其調查之產品及貿易對象,係以該經濟體出口具有比較利益之產品為基準;至於進口部分,產品係擇定為汽車零組件,並以一經濟體之汽車零組件進口金額最高之貿易往來對象進行調查。 我國在歷年世界銀行經商環境報告評比中,「跨境貿易」指標之表現尚存改善空間,以2016報告為例,臺灣在189個經濟體中,本項指標排名從2015的第32名大幅落後至第65名,分數雖尚在東亞及太平洋兩區域平均之上,但仍低於南韓、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日本及泰國,這是台灣自世界銀行於2003年進行Doing Business經商環境報告之「跨境貿易指標」公布以來在亞洲重要國家中屬敬陪末座的一次,該如何改善我國跨境貿易及物流通關作業,推升本項指標之排名,為本研究之探討宗旨。 本研究計畫期望藉由專業團隊之調查與研析,解析世界銀行經商環境報告「跨境貿易」指標之方法論,並透過田野調查及專家訪談對臺灣的國際貿易物流產業鏈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結果可協助各界解讀世界銀行「跨境貿易」指標新的評比方式及問卷內容,瞭解我國國際貿易物流產業實際情形,藉以提升我國未來在本項指標之全球排名,並進一步對我國跨境貿易法制與制度提出具體可行之改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