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

採購經理人指數新聞稿Rss

列印圖示
2023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
新 聞 稿》
2023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
發布記者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提供
2023年7月4日
       為有效預判未來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狀況,讓各界掌握更即時的產業訊息及總體經濟脈動,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自2013年6月起每半年進行一次「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2023年6月共有超過500家企業回報2023上半年營運、利潤率與產能狀況,並預估2023下半年營收、採購價格與利潤率表現。此次中經院亦針對「地緣政治下供應鏈重組布局」、「庫存去化狀況與預計改善時間」、「預期通膨與持續期間」、「永續氣候議題關注下減碳計畫投入」進行調查,由中經院團隊彙整後於座談中報告2023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以供企業決策參考。
   「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執行迄今已邁入第11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研討會在國發會指導下儼然成為台灣產業交流平台。近年來疫情導致之斷鏈衝擊下讓各產業不得不重新檢視運輸物流的重要性與定位,地緣政治等因素引發之供應鏈重組趨勢下,各產業與運輸物流業者該如何長期互動布局?本次研討會有幸邀請台北市海運承攬運送商業同業公會葉建明常務理事(台灣國際物流暨供應鏈協會創會理事長)主講「地緣政治風險下,供應鏈調整與物流之因應」,分享海運承攬、物流契機與挑戰。

以下節錄「2023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之重要內容:
一、2023上半年營運現況暨2023下半年營運預估
  1. 製造業
       2023上半年製造業之營運狀況已連續3期緊縮且不如2022下半年之預期,指數續跌至34.1%,為2020上半年以來最快緊縮速度。惟製造業「預期」2023下半年營運狀況將好轉,指數為62.9%。2020年疫情爆發後全球供應鏈不暢,2020下半年以來製造業之採購價格一度連續4期呈現上升(高於50.0%),且多維持在80.0%~90.0%左右的上升速度。儘管2022年營運緊縮且2023上半年指數滑落至34.1%,惟2022下半年以來採購價格雖下降但仍維持在45.0%以上下降速度,且製造業仍「預期」2023下半年採購價格將持續呈現下降,指數為48.2%。
      歷次調查資料顯示製造業常高估自身企業之利潤率表現,2023上半年製造業之利潤率已連續4期呈現下降(低於50.0%)且不如2022下半年之預期,利潤率指數續跌至32.4%,惟製造業仍「預期」2023下半年利潤率將較2023上半年上升,指數為55.0%。建議報價應更為謹慎,留心營業成本攀升成為結構性轉變。
       製造業之僱用人數指數在2022下半年中斷連續4期擴張轉為緊縮後,2023上半年指數續跌至45.2%。製造業自2013營運展望調查以來首見連續2期(持續一年)回報僱用人數緊縮,且僱用人數不如預期。不過,製造業「預期」2023下半年之僱用人數將轉為擴張,指數回升至52.2%。
  1. 非製造業
       自2020年起以內需為主的非製造業相對難以掌握與預測未來營運狀況。隨著國際與本土疫情逐漸穩定且邊境管制陸續鬆綁,2022下半年非製造業營運狀況一度由緊縮轉為擴張。惟受製造業表現趨緩以及報復性消費力道轉至國外所影響,2023上半年非製造業營運狀況不如2022下半年所預期的持續擴張,指數回跌3.3個百分點至49.1%,轉為緊縮。然而非製造業「預期」2023下半年營運狀況將有機會再次轉為擴張,指數為63.6%。惟非製造業持續感受營運成本攀升與轉嫁壓力,2023上半年非製造業之採購價格(營運銷售成本)指數已連續6期呈現上升(高於50.0%),指數為66.4%。非製造業亦「預期」2023下半年採購價格將持續較2023上半年上升,指數為62.5%。2023年上半年非製造業利潤率亦不如預期,指數已連續3期呈現下降(低於50.0%),指數為46.8%。惟非製造業「預期」2023下半年利潤率將有機會轉為上升,指數為55.8%。
二、2023全年與2022全年相比(廠商預估狀況)
  1. 製造業
       製造業「預估」2023全年之營業收入、平均銷售價格與產能利用率之年增率皆較2022年增率下降,分別為-4.41%、-2.47%與-6.61%。製造業「預估」2023年採購價格年增率為-1.13%,為2020年以來首次呈現負值。惟2023全年資本支出年增幅度仍「預估」高達14.03%,高於2022年年增率(12.16%),資本支出較高者主要集中在少數醫療業者。
  1. 非製造業
       非製造業「預估」2023全年資本支出、薪資費用與採購價格(營運銷售成本)皆較2022年增加,年增率分別為5.84%、2.38%與4.22%,惟年增幅度皆低於2022年年增幅度。非製造業「預估」2023年營業收入將較2022年增加,年增幅度達7.66%。惟非製造業「預估」服務收費價格2023年年增率為-0.07%,為2021年開始調查此項目以來首次呈現負值。
三、當前營運狀況與總體經濟議題
  1. 總經時事與政策議題影響力
       自2022下半年起,製造業者關注焦點轉移至營運成本與總經不確定性之相關議題,2023上半年製造業關注排名第一之議題與2022下半年相同,為「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勾選比例為59.1%。「美國經濟走勢」排名第二,勾選比例54.1%。製造業者關注議題排名第三為「永續發展(ESG)、碳中和與淨零碳排」,勾選比例相較2022下半年大幅攀升17.9個百分點至47.7%。「兩岸關係」、「中國經濟走勢」之比例分別約47.3%與46.6%,分別排名第三、第四。
       針對政策議題,呼應近兩年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最多製造業者關注「國際經貿協議或相關投資保障協議」,勾選比例達50.2%。其次為「中國二十大與兩會後兩岸政策與動向」,勾選占比達34.4%。約32.6%製造業者勾選「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COP27」,為關注排名第三之政策議題。
      近年歷次調查顯示「勞動成本與人力資源短缺」多在非製造業經理人關切議題前三名,2022下半年轉為關注榜首後,2023上半年此議題之勾選比例攀升8.1個百分點至54.3%,不少業者回報服務產能無法再攀升是因為嚴重缺工問題。其餘議題依勾選比例排序為「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兩岸關係」以及「美國經濟走勢」,勾選比例均在四成左右。
      針對政策議題,非製造業者最關注「國際經貿協議或相關投資保障協議」,勾選比例達40.9%。其次為「金管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規定要求」,勾選佔比達38.8%。約35.3%非製造業者勾選「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COP27」,為關注排名第三之政策議題。
  1. 投資擴廠、產能利用率
       製造業2021下半年一度高達40.0%製造業回報已達最佳/最大產能,惟2023上半年僅10.4%製造業達最大產能。然而2021年以來,約58.8%製造業者「已經」或「計劃」新增產線或產能,其中近四成業者「已新增產能且預計再投入」(39.6%)。有擴產意願的製造業者中,最多人考量之設廠地點仍屬「台灣」(68.9%),其次則為「東協」(24.4%)以及中國(15.9%)。從產業別來看,有擴產意願的電子暨光學業者中,評估投資「東協」(33.8%)之企業比例相較其他製造業產業都來得高,是僅次於「台灣」(64.7%)的投產地。
       製造業有89.6%的廠商「未」達到最佳/最大產能。「訂單服務需求量不足」(85.2%)是製造業未達最大產能之主因,其次為「對未來不確定性,主動降低產能以保留現金流量」(20.4%)與「缺工」(16.4%)。從產業別來看,「缺工」皆為化學暨生技醫療、食品暨紡織以及基礎原物料產業勾選比例排名前三之原因。化學暨生技醫療、電子暨光學、交通工具與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勾選比例僅次於「訂單服務需求不足」的原因皆為「對未來不確定性,主動降低產能以保留現金流量」。非製造業有65.1%的廠商「未」達到最佳/最大產能。「訂單服務需求量不足」(49.7%)、「成本攀升」(46.4%)與「缺工」(35.1%)是前三大主因。
  1. 地緣政治風險下供應鏈重組布局
      美中紛爭、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去中心化、兩岸關係緊張等地緣政治風險,以及減碳(在地生產)與短鏈議題興起下,約26.5%製造業者已執行、預期或評估改變「投資設廠」、「產線」與「服務研發據點」之布局動向。其中94.6%有移入動向,63.5%有移出動向。
       在移出動向部分,製造業回報「台灣」具有產能者,約32.4%回報將進行「部分移出」,超過九成移出之主要產品類型為「低階/成熟製程/低毛利」(95.5%)。回報在「中國」具有產能者,約44.6%有「部分移出」中國之動向,約5.4%有「全部移出」中國之動向,惟移出之主要產能或服務類型為「低階/成熟製程/低毛利」(85.7%)。
       在移入動向部分,製造業最多業者投入或移入產能之地點為「越南」(31.4%),勾選比例排名第二至第五的市場或國家分別為「台灣」(28.6%)、「中國」(20.0%)、「泰國」(14.3%)、「美國」(12.9%)。然而投入之地點與投入的產品類型有很大關聯性,投入之應用產品類型若為「高價值、先進製程或客製化產品」,勾選台灣之比例最高達59.1%,「成熟製程」產品則以投入中國比例最高達36.7%,「代工組裝或標準化量產之產品」則選擇「越南」最多達40.5%。前述資料顯示「去中心化」不完全等於「去中國化」,製造業供應鏈重組投入與遷出策略與產品類型高度攸關。
  1. 庫存去化狀況與預計改善時間
       2023上半年調查顯示,全體製造業有43.4%回報2022年起面臨去庫存壓力,因此遭受存貨跌價損失、資金斷鏈或客戶要求降價壓力。面臨去庫存壓力的業者中,44.6%業者截至2023年6月已將庫存去化至低於或等於正常營運所需,惟仍有55.4%業者目前存貨量超過正常營運所需水準,且目前存貨量平均約為正常所需的148.7%。
       面臨去庫存壓力的製造業者中,超過半數已或預計採取「與供應商調整延後訂單交貨」(67.8%)以及「誘使客戶下單或拉貨」(54.5%)。然而從產業別看,化學暨生技醫療、基礎原物料與交通工具產業去庫存相對積極,採取策略「減產歲修」皆為業者勾選比例排名前三。相較2022下半年調查時,近七成(68.4%)預計存貨量高於當前營運所需的情況在「2023年Q2前」可改善;2023上半年調查顯示,僅9.9%回報存貨量高於當前營運所需的情況在「2023年Q2前已改善」,目前近半數(47.1%)面臨壓力業者預計該情況需到「2023年Q4」才可改善。
  1. 永續氣候議題關注下減碳計畫投入
       隨著全球對永續、氣候議題逐漸關注,包括COP27重申《巴黎氣候協定》、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2023年起陸續於年報揭露碳盤查結果,以及Apple要求供應鏈2030年需達碳中和等,全體製造業中約71.3%「已經」或「計劃」投入減碳或相關工作。已或計劃減碳的業者中,最多業者勾選之動機為「企業形象/公共關係」(67.8%),其次為「既有客戶要求」(53.8%)以及「自我期許」(48.7%)。
       已或計劃減碳的製造業者中,超過七成業者採取策略為「成立永續/減碳小組」(74.9%)。此外,亦有超過五成業者採取「組織溫室氣體盤查」(57.3%)、「盤查產品生命週期(產品碳足跡)」(55.3%)。惟針對前述策略或轉型,預計31.2%業者認為「營業成本」將攀升,平均增加4.48%,僅8%預期「營業收入」將增加。
       全體非製造業中,約50.9%「已經」或「計劃」投入減碳或相關工作。已或計劃減碳的業者中,勾選之動機主要為「企業形象/公共關係」(77.1%)以及「自我期許」(66.1%),其次則為「金管會要求」(33.1%)。超過六成業者採取策略為「成立永續/減碳小組」(62.7%)。其次為「行政辦公部門節能減碳減廢」(49.2%)、「更換高效能節能設備」(48.3%)。規劃或已投入減碳之業者中,近三成(28.8%)預計投入之「營業成本」將攀升,平均攀升3.51%,僅10.2%認為「營業收入」將增加。
  1. 未來一年之營運展望
       展望未來一年營運,製造業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目前「較佳」,擴散指數由營運展望調查以來的首次緊縮(45.2%)回升18.8個百分點至64.0%。非製造業亦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目前「較佳」,擴散指數續揚4.8個百分點至61.0%。
發布日期:112-07-04

  • 相關檔案
    1. 2023上半年營運展望調查新聞稿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