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

新聞稿Rss

列印圖示
國發會第107次委員會議新聞稿
發布單位:國會及新聞聯絡中心發布日期:112-03-20 16:03
一、加強投資公共建設,完善我國基礎建設
國發會於今(20)日第107次委員會議就整體公共建設計畫截至2月底之執行情形提出報告。今(112)年整體公共建設計畫截至2月底的計畫經費達成率為11.64%,累計執行金額798億元,較去(111)年同期增加執行154億元,亦為近16年同期最高。龔主委表示,在年度建設初始推動階段,請各部會持續督導及協處公共建設計畫推動,並研訂全年經費執行績效目標,逐月管控追蹤,以提升年底之經費達成率。

龔主委指出,依今年國內經濟預測,公共投資(政府及公營事業)持續成長,有助穩定國內經濟成長。請各部會掌握確實可投入執行之經費量能,並加強溝通說明經費編列之必要性,同時檢視年度各月經費配置之合理性,彈性調整經費支用,避免過度集中於第4季,影響年度經費執行績效。另有關淨零公共建設及抗旱水源調度等工作,亦請特別注意。

國發會強調,針對補助型計畫,請計畫主管部會適時檢視現行補助規定之合宜性,深入瞭解地方政府的建設需求與執行困難,及時協助協調解決,並儘早完成補助案件審核作業,落實採取分階段編列經費作法及備案遞補機制,強化經費運用彈性,使地方政府能及早完備基礎建設,提升基礎建設服務人民的可及性。
 
聯絡人:管制考核處李奇處長
辦公室電話:02-2316-5300分機6600
 
二、台灣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認定為2022年1月 擴張期71個月,史上第二長
國發會於今(20)第107次委員會議提出「台灣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認定」報告,透過綜合指數法等計量方法,並觀察國內重要經濟指標及經濟情勢變化,考量景氣循環應具有顯著性(Pronounced)、持續性(Persistent)、普遍性(Pervasive),並邀集專家學者、政府機關共同研議後,認定台灣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為2022年1月,擴張期為71個月。

自國發會認定2016年2月為第14次景氣循環谷底以來,已就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進行多次內部研究,惟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各國經濟呈現衰退,我國景氣仍持續向上,直至2022年全球經濟明顯走緩,加以國內許多重要經濟指標已出現轉弱,故再次評估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時點。茲說明如下:

1.2017至2021年間台灣經濟穩定成長,至2022年動能轉弱
2016年3月起,台灣進入第15次景氣循環擴張期,其間台灣經濟雖經歷英國脫歐、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衝擊,惟受惠全球供應鏈移轉、台商回台、疫情帶動數位轉型需求,經濟仍保持正成長。

2021年隨全球經濟復甦,加上科技應用需求殷切,我國出口動能強勁,經濟成長率達6.53%。惟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各國因應通膨大幅升息,加上中國實施清零政策、美中科技爭端再起等,全球終端需求趨緩,我國經濟動能逐漸轉弱,至2022年第4季經濟成長率轉為負成長,由於2022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全年最高,顯示景氣高峰落在2022年第1季。

2.2017~2020年11月期間,景氣燈號最高僅為綠燈,2021年則出現多顆紅燈,至2022年燈號分數呈現下滑
2017~2020年11月間,景氣對策信號分數最高僅為綠燈,且2021年出現多顆紅燈,2022年2月起景氣對策信號分數呈現下滑,11月起持續呈現藍燈,顯示2022年1月為高峰時點。
 
表:台灣歷次景氣循環峰谷日期
循環次 谷底
(年月)
高峰
(年月)
谷底
(年月)
持  續  期  間(月)
擴張期 收縮期 全循環
第1次 1954.11 1955.11 1956.09 12 10 22
第2次 1956.09 1964.09 1966.01 96 16 112
第3次 1966.01 1968.08 1969.10 31 14 45
第4次 1969.10 1974.02 1975.02 52 12 64
第5次 1975.02 1980.01 1983.02 59 37 96
第6次 1983.02 1984.05 1985.08 15 15 30
第7次 1985.08 1989.05 1990.08 45 15 60
第8次 1990.08 1995.02 1996.03 54 13 67
第9次 1996.03 1997.12 1998.12 21 12 33
第10次 1998.12 2000.09 2001.09 21 12 33
第11次 2001.09 2004.03 2005.02 30 11 41
第12次 2005.02 2008.03 2009.02 37 11 48
第13次 2009.02 2011.02 2012.01 24 11 35
第14次 2012.01 2014.10 2016.02 33 16 49
第15次 2016.02 2022.01 -- 71 -- --
平             均 40 15 53
 
資料來源:國發會

聯絡人:經濟發展處吳明蕙處長、郭重附科長
辦公室電話:(02)2316-5851、5346
 
三、持續優化產業投資五大要素政策,穩健邁向疫後復甦
本次委員會議請經濟部、國發會及勞動部就「產業投資五大要素優化政策111年度執行總成效」案進行報告。

相關部會執行「產業投資五大要素優化政策」迄今已累積相當成效,龔主委除肯定及感謝各執行部會的努力,也表示國內投資環境已較過往優化且具競爭力,預期可滿足未來重點產業投資發展需求。龔主委強調,在俄烏戰爭及氣候變遷持續影響下,通貨膨脹壓力及國際金融情勢趨緊,也連帶牽動台灣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請各要素執行部會審慎因應國際經貿局勢的變化,優化五大要素精進策略加速推動成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強韌產業供應鏈,深化國際合作鏈結,打造更加堅韌的台灣。

土地要素部分,經濟部為提供台商回台投資及企業投資等用地需求,積極協助企業排除產業用地取得障礙,至111年推動工業區更新立體化發展方案已新增樓地板面積(容積獎勵部分)約11.6萬平方公尺,新增投資額326.06億元;未來將陸續完成與台糖合作的中埔、水上、新市、北高雄及褒忠等5處新產業園區開發與招商,以滿足產業用地需求。

供水要素部分,自106年迄今累計增加每日197萬噸水源,相當於全台18%用水量;111年已達成每日增供21.9萬噸穩定供水目標,預計112年再增加23.35萬噸水量。考量氣候變遷、旱澇頻繁、高科技產業發展用水快速成長,且南部正值缺水嚴峻,經濟部將趕辦多元水源開發及強化西部廊道供水管網,以確保供水穩定及備援能力。

供電要素部分,經濟部截至111年已完成210.8萬戶智慧電表布建,為達成2025能源轉型政策,將持續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增加低碳天然氣、減少燃煤發電、推展再生能源,同時加速智慧電表布建,發展相關儲能設施,確保供電穩定。

優化人才和勞工要素部分,因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強化淨零人才培養與優化將攸關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應同步提升人才的質與量,讓台灣成為全球人才薈萃中心。國發會將持續協同各主辦機關在既有基礎上,辦理「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滾動檢討,適時納入數位發展部之數位人才培訓重點工作,與時俱進推動各項創新措施。

另針對後疫情時代產業重啟之際,大環境面臨缺工、缺料、通膨及營建物價上漲等風險,勞動部將偕同相關部會持續關注引進外籍移工情形,並透過「移工留才久用方案」開放外國人在台從事中階技術工作,推動強化本勞技術培訓與聘用、公共工程朝自動化及預鑄化設計等精進措施,期能解決產業中階技術人力短缺問題,提供產業所需人力。
 
聯絡人:管制考核處鄒勳元副處長、丁筱真科長
辦公室電話:02-2316-5300分機6601、6640
 
四、審議通過「永續水質推動計畫2.0,改善水體環境品質
本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行政院交議之環保署「永續水質推動計畫2.0-河川環境品質提升計畫(113至116年)」,全案將陳報行政院核定,該計畫將辦理「污染源頭削減」、「水體水質淨化」及「永續環境管理」等工作,以達成消除污染河段、優化水源水質及提升近水體驗等目標。

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環保署為落實我國2050淨零轉型政策推動,及達到「國家環境保護計畫」所定2030年全國主要河川無嚴重污染河段目標,爰提報「永續水質推動計畫2.0-河川環境品質提升計畫(113至116年)」,執行期程113至116年,總經費44億8,000萬元,分由中央公務預算(公共建設經費)編列24億4,950萬元,部會基本需求編列2億4,000萬元,環保署水污染防治基金編列2億7,720萬元,地方配合款編列15億1,330萬元。龔主委也特別提醒加強本案相關管制考核工作,並依執行進度滾動調整補助經費。

本計畫工作重點包括河川上、中、下游河段規劃「污染源頭削減」、「水體水質淨化」及「永續環境管理」三大策略,十五項重點工作,並與地方政府協力推動各項水體環境整治工作,期打造符合用途需求的水體水質,並實現魚若空遊無所依,與游者相樂的美好願景。

計畫完成後預計可削減河川大排中生化需氧量3,285公噸/年,約削減22.5萬人一年所產生的污染量,同時可減少5,730公噸/年的碳排放,並創造280公噸/年的固碳量。環保署藉由整合跨部會量能,以源頭管制與末端處理並進之方式治理,並兼顧減(固)碳效益,逐步轉型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除可改善水體環境品質,提升民眾近水體驗外,同時呼應我國2050淨零轉型政策推動。
 
聯絡人: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彭紹博處長
辦公室電話:02-2316-5317

  • 相關檔案
    1. 國發會1120320第107次委員會議新聞稿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