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
社會發展指標,讓政府掌握社會健康狀況

國家發展委員會 新聞稿

發布日期:103年9月18日
聯 絡 人:莊麗蘭、吳怡銘
聯絡電話:2316-5300轉6218、6396
社會發展指標,讓政府掌握社會健康狀況

一套客觀、科學化、定期發布的社會發展指標系統,可記錄及追蹤社會發展進程,評估整體社會和經濟需要,做為政策擬定之引導與參考,並可使社會大眾關注相關領域或社群的發展情況。換句話說,社會發展指標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如同各種醫療指數對於人類身體健康一樣,可以瞭解與掌握社會的進展。美國、聯合國及香港,可分別代表三種社會指標體系的架構思維。
社會與經濟是構成人類生活的兩大核心面向,人們除了追求經濟成長,也都期盼提升生活福祉,因此政府必須掌握多元變遷的社會動態,作為施政的依據。為使政策規劃與制定符合實際社會發展需求,許多國家依自身政策環境需要,建立具有系統性、整合性的社會發展指標體系,部分國家並進而提出相關指數,以衡量、追蹤社會重要層面的長期變遷與發展趨勢。
美國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面臨日趨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問題,政策重心也逐漸從經濟轉移至社會發展議題,於是開展一系列「社會指標運動」,以期量測現實社會需求,並具體對政策形成影響,白宮預算管理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於1970年代數次提出社會指標統計報告。直至今日,美國政府部門仍持續重視各項社會指標調查結果與政策制定的相互聯結性。
1990年代,社會指標運動進入綜合性指數的建構時期,以作為跨國與跨世代的比較基礎。其中具代表性者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所發布之「人類發展指數(HDI)」。該指數衡量各國社會與經濟綜合發展程度,以壽命、教育年數、國民收入三類統計內容,分別代表健康、智識、所得三大生活品質面向。根據最新調查結果,全球社經發展前三名國家為挪威、澳洲與瑞士。經行政院主計總處依聯合國編算公式帶入我國資料計算後,2013年我國HDI為0.88,排名第21名,屬聯合國定義極高度發展國家。
相較於美國與聯合國由官方發布社會指標統計調查結果,香港則是公民社會發起,由民間組織「香港社會服務聯會(HKCSS)」自1999年起推動「香港社會發展指數(Social Development Index, SDI)」,集結各界學者專家擬定科學化指標系統,將各項社會指標資料予以分類,建構14個議題領域(環境、文化科學、政治參與等)與7個社群分組(婦女、兒童等),每2年發布1期報告,以評估整體社經政策,並追蹤當地社會發展進程所呈現的趨勢。
無論是美國強調社會指標與政策產出之聯結,聯合國著重健康、智識與財富均衡發展的生活品質內涵,或是香港重視民間對社會發展情況的角度,基本上均同時反映出,建立一套具政策意涵之綜合性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對於政府施政的重要性。就如同醫生藉由各式醫療指數來瞭解病人的健康狀況,甚至進一步找出病灶的作法。各國建構一套有系統且容易瞭解的社會指標架構,藉由定期發布與檢視,瞭解社會發展狀況,預知可能之社會問題,以協助提升政府治理品質,相關作法與推動經驗,值得我國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上進一步參考。
 

發布日期:103-09-18

  • 相關檔案
    1. 社會發展指標,讓政府掌握社會健康狀況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