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選單

經建專題研究
:::
亞洲經貿勢力版圖重組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本研究探討亞洲經貿版圖重組對台灣經濟的衝擊與相關因應措施,主要以中國大陸經濟興起對台灣的影響為分析主軸。根據本研究的分析,重要結論可歸納為以下5點:
(1) 東亞地區近年來雖然遭受金融風暴的衝擊,但普遍而言,除了日本以外,經濟表現均不錯,使得東亞地區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日漸重要,其中則以中國大陸的成長最快。中國大陸除了經濟成長快速外,另外其吸引外資的效應,亦對東亞地區產生了排擠效果。
(2) 在兩岸經貿互動方面,中國大陸經濟興起,對台灣產生了以下四點影響,分別是:1.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的對外投資地。2.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依存度提高,增加經貿風險。3.中國大陸出口競爭力提高,對我國之出口構成壓力。4.中國大陸以市場換取技術,對台灣的代工地位構成威脅。
(3) 中國大陸對外出口逐年增長,台灣出口成長速度不如中國大陸,故台灣產品在世界各地都面臨中國大陸產品的競爭壓力,尤其是在美國市場,可以發現近年來中國大陸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持續增加,其中成長最快的為電子機械相關產品及其零組件。另外由顯示性比較利益指標的衡量可以發現幾乎在各類產業中,中國大陸產品均有取代台灣產品的趨勢。
(4)在兩岸產業分工型態方面,經由貿易專業化指數衡量,兩岸仍是以垂直分工的型態為主。其中「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貿易型態,為造成台灣出口市場被中國大陸取代,且與中國大陸呈現垂直分工現象的重要原因。
針對上述結論,本研究亦對在台灣營運的企業進行訪談,結合結論與訪談的結果,對於台灣在面對經貿情勢變化下,未來經濟發展的策略,可歸納為掌握各項優勢並善用中國大陸市場進行分工與積極塑造國內投資環境以吸引投資等二主要層面加以說明:
(一) 掌握各項優勢並善用中國大陸市場進行分工
台灣受限於市場的規模,必須結合中國大陸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分工,才能在兩岸的交流中繼續保持競爭優勢。綜合而言,台灣如能善用地理位置優勢、製造業及科技的深厚基礎,和歐美企業及大陸的聯繫網路,並有效掌握兩岸三地轉口貿易、投資資金,將足以推動成為歐、美、日等企業進入大陸及其他亞洲地區的「科技門戶」,順利轉型,具體做法有以下二點:
i. 建立關鍵零組件及材料產業,維持兩岸垂直分工關係並鞏固台灣的代工地位
晚進國際電子業大廠紛紛至大陸設代工廠,使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因而台灣的代工地位受到挑戰。在製造基地不得不外移的前提下,台灣若欲保持其oem的世界性地位,必須掌握關鍵零組件及材料生產能力,扮演地區性資源整合者的角色,才能在製造資源的調配上居於主導地位,並且和專業代工廠有所區隔。
ii. 政府應以「負面表列」的監督機制來取代「正面審核」,以致力降低企業營運的障礙
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衝擊,要長期維持台灣優勢,需要更自由的經濟環境。基於此,未來應改變過去「管制、防弊」的政策心態,多採用先進國家「負面表列」的政策,鼓勵企業自由經營,同時有效的監督,才能即時因應時勢變局。
(二) 塑造國內投資環境以吸引投資
未來需正視大陸投資及規劃兩岸政策,發展有競爭力的產業、建構全球運籌能力,才能提升台灣的永續競爭力,鞏固台灣在全球經濟戰略的優勢地位。具體做法有以下兩點:
i. 鼓勵企業成立企業營運總部以提高在台灣的加值活動
現階段對大陸投資的加溫,為我國企業國際化不可避免的現象。為避免產業外移空洞化,台灣應在未來扮演整合者角色,打造台灣成為企業的營運總部,除了鼓勵台灣企業成立營運總部外,亦可鼓勵跨國籍企業來台設立功能性中心,例如研發、物流與國際採購營運中心,使台灣可藉由吸引外資而強化其競爭優勢。
ii. 加速教育改革以解決人力供需失調的問題
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目前雖仍有人才優勢,但已有流失的趨勢。依據國內相關研究,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其中有部分為高學歷失業,然產業界卻同時出現人才供應不足的現象。此顯示我國目前的教育系統及內容與民間企業的需求有極大落差,長此以往將造成台灣經濟力的弱化與高失業等相關社會問題。政府應積極將教育界與產業界的人才供需差距縮小,同時藉由產學合作以深化產業相關之基礎研究,以維持台灣的人才優勢。
發布日期:93-04-15

  • 相關檔案
    1. 亞洲經貿勢力版圖重組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