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選單

:::

院長施政方針

列印圖示
[節錄自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陳院長施政報告(口頭報告)2024年2月20日]
近年國際政治經濟情勢快速變遷,歷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及美中貿易戰導致供應鏈中斷,俄烏戰爭與以哈戰爭影響全球能源及糧食供應,以及南海情勢升溫等,造成國內外疫後通貨膨脹、經濟大幅走緩、全球經濟地緣風險升溫等種種挑戰,然誠如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名言「機會是給有準備的心靈」,當我們做好準備時,就可以把握契機、從容迎接挑戰,讓臺灣繼續穩步前行,邁向卓越。以下謹就「優化創新,經濟強韌永續」、「幸福有感,家園溫暖堅韌」及「邁向卓越,壯大民主臺灣」等三大面向,簡要報告行政團隊近期重要施政成果與展望。

優化創新,經濟強韌永續
為讓國人於疫後能迅速回復正常生活、優化創新我國產業體質及維持經濟強韌永續之動能,「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運用3,798.8 億元歲計賸餘編列特別預算,分別挹注全民健康保險基金 200 億元、勞工保險基金 300 億元及台電公司 500 億元,以及與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普發現金 1,416.5 億元,並投入1,369.2 億元強化我國經濟與社會韌性。在普發現金 6,000 元方面,政府透過多元且分流的發放方式,自去年 4 月起發放至今年 1 月底止,領取民眾多達 2,348 萬人,領取比率高達99.7%,預估將可挹注去年 GDP 成長率約 0.3%,民眾透過多元管道,安全方便快速領取,執行成果良好,深受民眾高度肯定。
臺灣半導體實力全世界有目共睹,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崛起,晶片技術已成為驅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核心與創新研發的動力來源,更是下一波工業革命的關鍵科技。為迎接未來產業科技變革契機,本院已通過「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規劃今年投入科技預算120 億元,未來 10 年共投入3,000 億元經費,將晶片結合生成式 AI,吸引及培養國內外研發人才,推動全產業突破式創新。政府持續以「5+2 產業創新計畫」為核心,推動臺灣AI 行動計畫2.0,把握與國際合作黃金時刻,善用半導體產業生態的優勢,透過 AI 產業化及應用規模化,以增加超過 2,500 億元產值,提早布局臺灣未來科技產業,強化各產業突破創新量能。為維持科技產業競爭力及因應新興科技發 展,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呈現逐年成長趨勢,繼2021 年我國研發經費占GDP比例達3.79%,第一次高於美國(3.46%)、日本(3.3%)及德國(3.13%)等先進國家後,2022 年我國研發經費高達8,980 億元,占GDP 比重3.96%,雙雙創下新高紀錄,顯示臺灣不僅蓄積科研創新基礎,更致力提升科研產業創新能力。除研發經費的大量投入外,為維持臺灣經濟創新成長動能,培育及延攬專業人才也是維繫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政府除推動「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核准成立 12 所國家重點產業領域研究學院,加速培養產業所需高階人才外,針對外國專業人才、僑外生與技術人力等,制定多項延攬留用策略,預計至 2030 年可淨增加國外專業勞動力達 40 萬人。
為讓國際人才「進得來、留得住」,政府擴大 「台灣就業金卡辦公室」服務量能,並於去年 11月 1 日成立「國際人才服務及延攬中心」(International Talent Taiwan Office),將服務與延攬對象擴大納入一般外國專業人才、創業家,以及渠等依親親屬,透過實體服務中心及單一入口網,提供一條龍專人專責的全方位服務;去年12 月 6 日也揭牌成立「移工留才久用服務中心」,加強宣導留用資深移工相關政策、強化就業媒合功能,以及研議擴大開放中階技術工作類別。截至去年底,外國專業人才有效許可已超過5.7 萬人,特定專業人才累計許可達 1.3 萬人,其中就業金卡發放已達 8,962 人;此外,僑外生畢業首次留臺工作由 2020 年 2,987 人成長至 2023 年 6,148 人;截至去年底,政府推動「移工留才久用方案」亦已核准 2 萬 2,732 人轉為中階技術人力,有效挹注我國產業勞動力缺口。
政府積極協助產業轉型升級,從「5+2 產業創新計畫」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推動,以及持續加大加強國內公共建設,優化國內投資環境,政府公共建設經費規模續創 16 年新高,去年達6,702 億元,在2023 年IMD 世界競爭力年報的四大指標「基礎建設」,我國自2016 年的第19 名,進步至第 12 名。而自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動以來,由政府扮演領頭羊,持續擴大推動全面性基礎建設投資,亮點與成果效益已在經濟、社會及環境等各層面展現,有效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與提升民眾生活品質,並透過前瞻相關計畫持續充實未來產業所需各項基礎建設。
為促進經濟發展動能,政府持續推動「投資臺灣三大方案」,自2019 年執行迄今,已成功吸引 1,450 家企業,總投資金額超過 2.1 兆元,更帶動超過 14 萬 9,000 個就業機會,吸引國際企業持續擴大在臺研發中心與高階製造產能。除台積電公司擴增先進製程產能,以及美光科技擴大在桃園與臺中投資,將 DRAM 先進製程留在臺灣外,另有美國 AI 晶片巨擘 NVIDIA 輝達來臺設立研發中心及物流中心等,均是提升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與競爭力的重要成果。這 8 年來,外資加碼投資臺灣,累積投資超過 2.4 兆元,顯示國際投資人對臺灣經濟發展深具信心,臺灣是全球投資的關鍵選擇。
為呼應臺商回臺投資及企業投資等用地需 求,政府積極降低產業用地障礙,推動「工業區更新立體化發展方案」,自 2019 年至去年底計有68 家提出申請,審查通過 43 家,已新增樓地板面積約15.3 萬平方公尺,總新增投資額約 473 億元,新增就業人數 1 萬 9,935 人;透過單一窗口用地媒合服務,自 2018 年至去年底已協助媒合廠商206 家、面積 247.17 公頃。再者,政府亦擴大科學園區的用地開發,自2016 年起至去年底,本院已核定 9 處科學園區新設及擴建,面積共約 901.3 公頃,其中新設屏東科學園區、嘉義科學園區,以及臺南科學園區三期擴建均已動土,期能改善臺灣長期重北輕南的經濟發展,讓青年人才留鄉深耕,帶動臺灣未來整體產業蓬勃發展。在推動產業及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方面,政府編列特別預算 317 億元,推動產業低碳化與智慧化,促進商圈、特色街區及傳統市集發展,並協助中小企業拓銷與產業轉型等。截至去年底,已辦理「疫後振興」及「低碳智慧與納管及特定工廠」專案貸款案計 7 萬 3,170 件,貸款金額共約5,621 億元;核定「專家赴廠訪視輔導」之製造業者計2,345 家、「智慧化及低碳化產業升級」補助案計 1,795 家,不僅核定家數均超越原訂政策目標數,更促成採購國產機器設備約 35.76 億元,期以螞蟻雄兵齊心發力,撐起護國群山。
因應國際地緣政治變動,2016 年至去年 12月底,我國投資新南向國家之累積金額自原本327 億美元增加至 610 億美元,成長幅度達 86.5 %。除新南向國家,去年我國對日本投資金額約2.15 億美元,較前年大幅成長 193.12%;去年我國對歐洲國家投資金額約 53.99 億美元,較前年大幅成長501.55%,占我國對全球投資占比高達22.9%,政府帶領廠商,透過多元布局、互利共贏之合作模式,與全球享有共同價值觀的夥伴進行合作,共同打造安全並具韌性之供應鏈。為加強協助我國業者出口海外市場,政府依據業者需求於去年9 月啟動「好產品,推出國」計畫,朝「分散出口市場、吸引外商對臺採購、爭取MIT 商機、擴大貿易金融支援」四大方向,擴大加碼協助業者拓銷。預期未來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未緩和下,全球供應鏈移轉及廠商多元布局已成為必然趨勢。太空產業是各國科技、國防實力的展現,亦是我國「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重點之一。政府核定「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 (108年至117 年)」,此外,為因應國際太空科技快速發展,政府於 2021 年起逐年編列科技預算,加碼投入太空相關計畫,預計至 2031 年加碼達 400 億元,以加速精進國內太空技術。我 國 首 枚 自 製 氣 象 衛 星 「 獵 風 者 」(TRITON)已於去年10 月9 日順利升空,進入低地球軌道運行,並成功與我國地面站通聯,在獵風者的研發製造過程當中,高達 82%的衛星關鍵零組件為我國自行製造,足以彰顯我國在太空科技領域累積的實力,未來獵風者將和運作中的福衛七號一同加入氣象資料開放行列,共同為全球氣象科學與天氣預報盡一份心力。
為接軌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設定 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成長 2 倍,能源效率提高 1 倍的國際目標,我國必須持續強化能源韌性,進而邁向 2050 淨零轉型。政府已陸續公布我國「2050 淨零排放路徑」、「淨零轉型12 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淨零排放路徑 112-115 綱要計畫」、「淨零科技方案(2023-2026)」 第 1 期,更於去年 10 月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12-115 年)」,預計 4 年投入 4,116億元,針對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利用、海岸及海洋、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健康與能力建構等領域,共推動126 項工作項目。在以不缺電為前提的政策下,政府積極發展綠電極大化及價格可負擔等二大目標,期盼 2025 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成 5.6GW(百萬瓩)、太陽光電達成 20GW。截至去年底,我國整體再生能源累計裝置容量達 17.9GW,相較 2016 年1.9GW 成長 8 倍,其中太陽光電累計併網量達12.42GW;另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達267 億度,亦較 2016 年約 127 億度大幅倍增,綠電占比約10%;發電導致的空污排放量亦由 2016 年 10.7 萬噸減至4.2 萬噸,減幅達 61%;此外,截至去年底,離岸風場已設置 3 處,並有288 座風機建置完成,風電累計併網量達 2.67GW。
政府也積極發展前瞻綠色能源,包括地熱 能、生質能、海洋能、氫能、儲能及碳匯等均為發展重點。台電宜蘭仁澤地熱廠於去年 10 月啟用,為台電及中油公司共同合作開發與建置,是 我國首座跨國營事業合力完成之地熱發電廠,可年發 470 萬度綠電,提供 1,200 戶全年用電,幾乎等同於所在地宜蘭縣大同鄉三分之二用電。在推動成果上,迄今整體地熱發電已累積約 7.3MW(千瓩)併網量,為我國地熱發電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為加速老舊耗能家電退場,促進住宅節約用電,政府延長「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措施,且為因應全球節能減碳趨勢,今年 1 月開始啟動「住宅燃氣器具節能產品補助」措施,鼓勵民眾將瓦斯爐或瓦斯熱水器,換成 1、2 級能效的節能產品,每個家庭可申請汰換瓦斯爐、瓦斯熱水器各 1 臺,每戶最高補助 5 千元。
在強化臺灣水環境韌性方面,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建設」,自2016 年至去年底已投入逾 1,600 億元,透過開源、節流、調度與備援等策略,有效穩定區域供水並強化區域支援功能,迄今全臺每日增加 221 萬噸水源,相當於每 日20%用水量,展現政府因應抗旱防洪之決心與成效。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平常看不見的工程與建 設,我們始終做好準備,政府自 2021 年起推動「珍珠串計畫」,規劃串接全臺西部主要水庫,有效調度區域內水資源,達到區域穩定供水,桃園至新竹第二條供水備援管線,石門水庫至新竹聯通管工程已於去年 12 月 8 日動工,未來完工後每日的供水量達到 30 萬噸,提升水資源的調度及備援能力,更將增加產業投資臺灣的信心。
在開創水資源方面,本院已核定 16 座再生水廠,全數完工後估計每日供應量可增至 63 萬噸。此外,政府亦積極推動海水淡化廠布局,規劃建置新竹、臺南、桃園、嘉義、高雄及屏東等6 座海水淡化廠,未來總供水量可達每日 75 萬噸,約占全國每日用水量 7%。
為建立以人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環境,展現政府澈底改善交通安全之決心,本院已陸續提出「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2023-2027)」,並核定「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落實改善人行空間。感謝貴院於去年12 月 1 日三讀通過「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確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方針,加速朝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願景邁進。此外,本院已於今年 1 月召開首次中央道路交通安全會報,審議並通過「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綱要計畫(113 至116 年)」,作為我國道安改善之上位計畫。
公共運輸系統之建設,不僅能為民眾帶來便利交通,對於紓解都市交通壓力與降低環境污染均具巨大效益。政府為擴大公共運輸補貼,編列特別預算200 億元,推動「TPASS 行政院通勤月票」,預期公共運輸運量將提升5%、道路交通事故將降低 5%、以及獲得減碳及私人運具移轉使用等政策效益,自去年 7 月1 日開始實施至今年1 月底,累計約 449.5 萬人次加值購買 TPASS 通勤月票,搭乘人次累計約 3.3 億人次。
為持續完善公共運輸路網及滿足偏鄉基本民行需求,政府以「在地服務在地」理念,導入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幸福巴士與幸福小黃。截至去年底,已有 81 個鄉鎮區完成幸福巴士通車,共246 條路線(含 49 個偏鄉 175 條路線);92 個鄉鎮區完成幸福小黃通車,包括 184 條路線(含13 個偏鄉 51 條路線),整體偏鄉公共運輸涵蓋率已由2016 年70%提升至約 92%。為讓全臺各地都有便利的交通,政府積極投入基礎建設,「國道 1 號汐止交流道增設南入匝道改善工程」及台 74 線草湖交流道均已於去年通車,「國道1 號增設銜接台 74 線系統交流道」工程,也將於今年中通車,將串聯地方生活圈,促進區域發展,並紓解交通瓶頸。此外,本院已核定「國道 8 號台南系統交流道改善及跨南 133路口立體化工程」、「國道 3 號增設桃園八德交流道工程」、「國道 1 號楊梅至頭份段拓寬工程」等,將持續提升行車安全與用路品質,打造更便捷的交通路網。為持續提供國人安全、舒適的鐵路服務,進而創造舒適方便的搭乘經驗,臺灣鐵路管理局歷經時代更迭,已於今年 1 月1 日正式轉型為「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將以現代化企業經營,落實安全管理,提升服務效能,讓百年臺鐵以嶄新面貌呈現。為讓花東鐵路運能得以擴充雙線互為備援,維持穩定運輸、提升運轉效率,政府積極推動「花東地區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投入 456.27 億元經費,已於去年 4 月動工,預計2027 年10 月可正式通車。機場是國家重要的空運門戶,為擴充機場服務量能與改善硬體設施,政府推動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站主體航廈計畫,進行中部國際機場既有航廈整體改善工程,高雄小港機場滑行道改善工程等;南竿機場新航廈已於去年 6 月啟用,南竿、北竿航空站並於去年 9 月 15 日合併升格為馬祖航空站;臺東機場空側道面改善工程亦已於11 月完工,均有助於改善地區航空運能及服務品質。為提供旅客更優質的離島海運服務,繼去年4 月「新臺馬輪」開航,提供臺馬間穩定的車輛及民生物資運輸服務後,「澎湖輪」也於去年 9 月開航,新船規格設計大幅改善臺華輪載車空間不足的問題,並導入美學設計及休閒娛樂功能,達到強化海運服務品質,為離島觀光注入成長新動能。
為活絡疫後國內觀光,政府編列特別預算 53億元,推動「加速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方案」,鼓勵境外旅行社與國內接待旅行社合作攬客組團來臺旅遊,以及辦理國際來臺自由行旅客「遊台灣金福氣」的消費金抽獎活動,已於去年 12 月15 日提前達成該年來臺旅客 600 萬人次之目標。為提高臺灣農業韌性,政府積極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自蔡總統上任以來,開始推動「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並透過「農業保險」、「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災保險」及「農民退休儲金」的「三保一金」福利措施,提供農民最好的福利保障;同時,為強化國內農業因應極端氣候及國際 市場競爭之能力,政府積極建構農漁畜產業安全體系與冷鏈物流營運模式、加強水利及農田灌溉基礎工程,為臺灣邁向智慧農業、永續農業奠定基石。在漁業方面,臺中梧棲漁港之魚市場工程、小船泊區及浮動碼頭興建工程、製冰廠與冷凍廠興建工程已分別於去年 6 月、11 月接續開工動土,預計 2025 年完工後可容納 106 艘船停泊,並解決漁船用冰補給需求,調節漁獲冷凍貯藏產銷,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為降低農漁產品損耗並增加農漁民收益,政府投入126 億元建構全程冷鏈系統,其中臺南「玉井農產加工及冷鏈物流中心」預計 2025 年 5 月完工,未來將增加青果處理量能每年至少 8,500公噸;臺南將軍漁港周邊建置的智慧水產冷鏈物流中心,預計今年 6 月完工,將使我國農漁產品調節更加順暢。近年農業部已布局全球市場,我國農產品已持續進軍高消費國際市場,大幅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外銷中國大陸的金額占比從 2018 年的23.2%在去年降為 10.3%,整體農產品外銷金額逐年成長,農民收入更為提高。
在畜產品方面,政府積極輔導升級屠宰場、肉品、乳品及蛋品冷鏈設備與產品運輸車及販售攤溫控設備等,時值養豬產業脫胎換骨之際,臺灣是東亞目前唯二的非洲豬瘟非疫國,期望我們能在今年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豬瘟非疫區」,在2025 年能順利成為全亞洲唯一同時沒有非洲豬瘟、口蹄疫及傳統豬瘟三種重大豬隻疫病的國家。同時,我國已逾 10 年以上無羊痘確診案例,自去年起全面停止羊痘疫苗注射並持續疫情監控,盤點配套方案,經專家會議研判田間無羊痘病毒活動跡象,去年 9 月向 WOAH 自主聲明我國為羊痘非疫國,並經 WOAH 於去年 12 月 19 日正式公布我國為羊痘非疫國的聲明,顯示我國對於動物傳染病防疫的努力,再次獲國際組織認同,對於國內年產值約 13 億養羊產業的永續發展深具意義。

幸福有感,家園溫暖堅韌
民生經濟是國本,投資下一代,就是投資未 來,行政團隊全面強化對國人的全齡照顧,健全社會照顧體系,貼心照顧需要協助的弱勢族群,營造更溫暖堅韌的家園,不僅僅是0 到 6 歲國家一起養,孩子長大了我們也會繼續照顧,0 到22 歲國家一起栽培,我們要減輕家長和學生的教育負擔,讓孩子可以更幸福自在的追夢築夢,伸出探索世界的觸角。
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礎,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 12 月發布的「2022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 2022),臺灣在 81 個參與國家中,數學排名第3(2018 年排名第 5),科學素養排名第 4(2018 年排名第 10),閱讀素養排名第 5(2018 年排名第 17);另依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去年11 月發布「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ICCS 2022),臺灣在 24 個參與國家中,公民認知測驗排名第 1,對於族群與性別平權、移民人權的支持度均為第 1,對於政府組織的信任度高於國際平均,對於環境保護意識的敏感度排名第 1;臺灣學生在國際評比上表現優異,顯示臺灣具有良好且持續進步的教育環境。
因應臺灣人口結構改變,為解決少子女化問題,政府近年加大力道推動「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去年投入經費達 1,072 億元,今年更編列達1,201 億元。在減輕家長育兒負擔方面,除托育補助及育兒津貼,取消排富規定,擴大受益對象外,自今年 1 月起,送托公共托育機構者,每月補助由 5,500 元調升為 7,000 元;送托準公共托育服務者每月補助由 8,500 元調升為 1 萬 3,000 元,預估 1 年會有 9 萬 5,000 名兒童受益,擴大展現政府對育兒家庭的支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國家百年大業,更是國家社會發展基礎。在幼兒教育方面,為提升幼兒受教品質,規劃未來3 年,將幼兒園 3 歲至 5 歲班級師生比 1:15 調整為 1:12,規範班級人數至多 24 名,以 3 年為期程,目前公共化幼兒園已自去年 8 月起實施,準公共化幼兒園將於今年8 月起接續執行。再者,在提供公立幼兒園延長課後照顧服務部分,今年寒假開始,補助公立幼兒園人事費用,全面推動延長課後照顧的服務,並將從今年 7 月選擇150 所公共化幼兒園試辦臨時照顧服務,以貼近雙薪家庭的需要,讓政府的支持更到位。為使學生適才適所選擇校系,政府已核定「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方案」,自今年 2 月起,除定額減免私立大專學雜費每年3 萬 5,000 元,針對經濟弱勢之大專學生,再減免1 萬 5,000 元至2 萬元,以落實教育平權;另就讀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同時為降低年輕學子的就學貸款還款負擔,政府放寬申貸及還款申請門檻,納入撫育子女數作為級距,就學期間利息全免,政府預計投入 222 億元,約63.4 萬人次受惠,將減輕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為減輕學生住宿負擔,自今年2 月起,政府補貼公私立大專校院入住學校宿舍的學生,每名每學期補貼 5,000 元,如屬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家庭者每名每學期補貼 7,000 元,預計將有27.5 萬名校內住宿學生獲得補貼。另教育部自2019 年起分 5 年投入 44 億元,推動「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精進措施(校外租金補貼)暨新世代學生住宿環境提升計畫」,其中「校內宿舍規劃設計整體改善補助」及「校內宿舍建築貸款利息補助」執行成效卓著,並獲得國際肯定,入選日本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 2023」。自今年起將推動5 年期「新宿舍計畫2.0」,持續挹注經費,提升大學生住宿品質,與學校攜手營造年輕世代學生宿舍新環境。
為因應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及強化青年就業與職涯發展,政府於去年 5 月投入160 億元啟動「投資青年就業方案第二期(112-115 年)」,截至去年底,已協助 21 萬1,677 名青年就業,預計四年將能協助 80 萬名青年就業。我國將於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今年已編列876 億元經費,積極推動長照 2.0 計畫,截至去年底,在布建照顧據點方面,已設置約 1 萬 3,070 處長照據點;長照給付服務人數約 48.3 萬人,服務涵蓋率約 77.92%;已有 296 個鄉鎮市區設置「一鄉鎮一住宿式服務機構」,布建率達80.4%;全國 816 個國中學區中,已有 701 個學區設立938 家日照中心,布建率 85.9%,逐步實現政府「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之社會福利目標。
此外,政府為簡化失能者家庭申請家庭看護移工程序,針對「使用長照服務持續達 6 個月」、「失智症患者」與「肢體障礙、罕見疾病、呼吸器官或吞嚥機能失去功能」等三大類對象,於申請聘僱看護工時採取多元認定資格方式,免經巴氏量表評估,本政策自去年 10 月15 日起實施,至今年1 月 15 日,改採多元認定申請者計 5,671人。目前全國身心障礙者約 120 萬人,為更完善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本院已於去年9 月核定「身心障礙照顧服務資源布建計畫(113-117 年)」,從今年起預計 5 年投入 480 億元,增加 1,355 名社工等相關人力,在社區居住及日間照顧據點增加服務 1 萬 4,572 人,並將身心障礙照顧服務的教保員最低薪資提高至3 萬7,700 元。在加強照顧弱勢族群方面,為保障弱勢民眾的基本生活能獲得合理且妥善之照顧,政府持續推動強化社會救助措施,從今年 1 月起配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率,調增弱勢族群生活補助、國民年金給付及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等 8+1 項社會福利津貼的給付額度,調增幅度約 7%,將有超過300 萬人受益。
為落實居住正義,政府透過推動「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擴大供給面,預計於今年達成「8年興辦20 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截至今年 1 月底,直接興建社會住宅已達成 9 萬 4,917 戶,距離 12 萬戶總目標之達成率約 79%;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有效契約數計 7 萬 889 戶,距離 8 萬戶總目標之達成率約 89%。在租屋補貼方面,自核定「300 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起,復於去年7 月賡續推動租金補貼 2.0,補貼年齡自 20 歲下修至 18 歲,大學生亦可申請,同時針對新婚家庭及育有未成年子女家庭再加碼補貼等,計畫目標補助戶數為 50 萬戶,截至今年 1 月底,申請戶數計 59 萬 227 戶,核定戶數計 40 萬4,211 戶。其次,在購屋支持方面,政府推動「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以提高貸款額度、提供利息補貼加碼、延長貸款年限與寬限期 等方式,擴大協助民眾購屋,自去年8 月1 日起實施至今年 1 月底累計核貸戶數 3 萬 2,532 戶,較前年同期(2022 年 8 月至2023 年 1 月)成長299.07%。此外,本院透過「疫後特別預算」編列 165億元,推動「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專案」,提供符合資格者領取 3 萬元一次性的支持金,自去年 6 月1 日開放申請至去年底,累計超過76 萬戶申請,至今年1 月底已有超過 48 萬戶領到支持金,有效減輕民眾負擔。
為落實政府照顧基層勞工的承諾,蔡總統自上任以來,已連續8 年調漲基本工資,從上任時月薪 2 萬 0,008 元,到今年成長 37.3%,達到 2 萬 7,470 元;時薪從每小時 120 元,調漲到今年的183 元,大幅提升 52.5%。為完善審議機制的建構,「最低工資法」業於去年 12 月 27 日制定公布,並自今年 1月1日施行,未來最低工資,將接續基本工資作為政府保障基層勞工維持生活水準的重要政策,讓基層勞工、年輕朋友可以享有更好的薪資待遇,讓每個家庭都幸福有感。為慰勉第一線執勤同仁的辛勞,繼續守護全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本院已核定消防、海巡、空勤、移民人員的危險加給,比照警察人員,將各級別支給數額調高 15%,並溯自去年 7 月1 日生效;軍公教人員自今年 1 月 1 日起加薪 4%、公立大專校院助理教授以上教師學術研究加給調升 15%;另鑑於近 2 年物價指數上升速度較以往快速,今年預算已匡列 44 億元為退休(伍)軍公教人員月退休金(俸)調整作業預作準備,如達到法定啟動定期退撫給與調整條件時,經評估後核定公告的調整方案,將溯及今年 1 月1 日起生效。為落實量能課稅原則,政府不僅將持續成長的稅收用於施政及社會福利相關政策,並透過提高免稅額度及扣除額度等多項減稅措施,使近半綜合所得稅申報戶免繳稅,以及合理提升高所得者之稅負,使占比未達 1%的高所得申報戶,繳納整體應納稅額約 45%,充分將經濟成長的果實進行公平正義的社會再分配。
文化乃一國之靈魂,代表著人民在這片土地生活的精采故事,漫畫則是跨國界、跨世代共同的記憶,「國家漫畫博物館」設址於臺中刑務所官舍群,已於去年12 月23 日開展試營運,推出第14 屆金漫獎特展等 8 大漫畫主題策展、3 大亮點展演,呈現臺灣漫畫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期打造兼具博物館、圖書館、創意基地功能的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近年政府推動區域文創發展平臺,積極串接在地產業與周邊生產能量,以文化內容為核心,作為連結在地文創產業基地,如花蓮園區定位為「多元文化發展中心」,引進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進駐,同步推動客家多元文化;同時導入AI 流行音樂基地資源、沉浸式文化科技展演。嘉義園區定位為「文化創新產業育成基地」,結合沉浸式內容體驗、AVMR 等技術,加強文化科技於園區建物與新興展演應用,以虛實整合讓文化科技與國際內容產業接軌。
為強化臺灣文化能見度及影響力,本院於去年8 月1 日核定文化部「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1 plus 4 T-content plan 2023暨2024~2027臺流文化內容躍升計畫」,5 年將投入 108 億元,並已於去年 9 月針對影視音產業推出「國際臺劇徵案」,以強化內容製作力,扶植發展大型製作公司,帶動影視人才、技術及製作規模全面升級。此外,為培養藝文消費人口,參酌歐洲國家青年藝文體驗及消費補助政策,文化部於去年優先針對 18 至 21 歲青年發放成年禮金 1200 點文化幣,作為藝文消費折抵使用,至去年底領取率已達8 成,顯現青年對於藝文活動參與熱情。自今年起,文化幣政策編入文化部公務預算,將成為常態化政策,適用對象擴大至 16 至22 歲,受惠人數亦從 100 萬人增加至 150 萬人,期盼藉由這份專屬青年所有的成年禮,促進文化國力茁壯生根。
為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健康照護政策,提升原住民族健康權保障至法律位階,「原住民族健康法」已於去年公布施行,此乃我國落實原住民族健康權、改善醫療照護不均的重大里程碑。尤其針對原住民長者部分,政府擴大布建「文化健康站」,去年全國新增22 處,總計設置數從2016 年只有 121 站,到今年已達到 503 站,每日可提供約 1 萬 5,935 名長者照顧服務,以「因族因地制宜」及「在地化」發展原住民族文化照護,將文化健康站打造成部落綜合服務據點。原住民族平均餘命相較過去須花 8 年的時間提升 2 歲,目前已縮短為僅 5 年就增加 2 歲,顯示文化健康站的布建,不僅照顧原住民族長輩,提升原住民平均餘命,同時創造超過 1,300 個就業機會,讓族人能夠返鄉就業服務,打造兼具文化傳承與高齡友善環境。
在推廣客家文化、改善客庄環境及振興客家產業方面,政府戮力推動「客庄 369 幸福計畫(110-114 年)」,辦理傳統聚落創意設計、客庄人文與產業建設、臺三線藝術季及世界客家博覽會等事項。去年 8 月 11 日至 10 月 15 日在桃園盛大舉辦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是國際上第 1 個以客家為主題的博覽會,共約 1,100 萬參觀人次,創造約385 億元經濟效益,向世界展現獨一無二的客家魅力,同時讓全世界看見臺灣多元文化實力。
為提升臺灣運動科技產業,「行政法人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已於去年 9 月 16 日揭牌,是臺灣體育界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針對選手需求提供科學輔助訓練,制度化培訓優秀選手及培育運動科學人才,帶動全民運動風氣。去年我國代表團在成都世界大學運動會 (我國選手共獲得 10 金 17 銀 19 銅,金牌數總排名第 8 名,突破歷屆境外參賽最佳成績)、杭州亞洲運動會(我國選手共獲得 19 金 20 銀 28銅,總計 67 面獎牌之優異成績,不僅追平我國參加歷屆亞運中,單屆金牌數最多紀錄,在總數45 個參賽國及地區中,亦獲得金牌數排名第 6 之優秀成績,更有許多運動項目奪得亞運隊史上首金或首面獎牌),以及各項世界運動種類單項賽事(戴資穎在羽球世界巡迴賽年終總決賽封后,生涯第4 度奪年終賽冠軍;黃筱雯獲拳擊世錦賽女子 54 公斤級金牌,生涯第 2 面世錦賽金牌;陳冠伶獲舉重世錦賽女子 55 公斤級金牌;林怡君獲射擊世錦賽女子不定向飛靶金牌;陳宥崴獲武術世錦賽男子太極劍金牌等),皆有傑出卓越的成績,足見我國長期推動基層競技運動選手培育及國家菁英選手養成計畫的成效卓越。面對2024 巴黎奧運等賽事的挑戰,政府一定會持續整合資源與推行創新的體育政策,協助選手們朝向「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目標挺進,厚植臺灣體育實力。
為鞏固社會安全,守護安居家園,政府將掃黑列為維護治安第一要務,落實執行「掃黑專責隊」運作,貫徹「系統性掃黑」策略,掌握幫派活動脈絡,並積極斬斷幫派不法金流,預先發掘犯罪狀況,防患未然並斷其命脈。另在緝槍方面,「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修正草案已經貴院三讀通過,將延伸納管模擬槍、子彈零件,並增訂公然開槍刑罰,自源頭阻斷不法改造、遏止幫派教唆公然開槍犯罪行為。為展現政府對毒品零容忍的態度,在檢、警、調、憲兵、海巡與關務等六大緝毒系統積極落實「新世代反毒策略 2.0」的努力下,「初次施用毒品人數」占「整體施用毒品人數」比例,從 2016 年的 23.7%下降至去年 1 至 11 月的 19%,施用新興毒品 PMMA、PMA 強力搖頭丸致死人數,從2020 年的93 人下降至去年零死亡,政府持續以「溯毒、追人、斷金流」等「斷絕毒三流」為反毒總目標,推動「減少毒品供給、減少毒品需求、減少毒品危害」的「三減策略」,盼能全面禁 絕毒品的危害。目前國際社會面臨假訊息攻擊,已成為妨礙自由民主國家發展的重大威脅,為有效防杜假訊息危害,我國政府已在堅守多元民主價值、維護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建構「識假」、「破假」、「抑假」、「懲假」四面防護網,除強化政府相關部會針對假訊息依「快、對、準」原則進行澄清,並透過公私協力模式投入防制假訊息行動。
為因應各式假訊息,政府已於各直轄市地檢署成立「AI 生成或深度偽造(Deepfake)假訊息案件處理中心」,由專責主任檢察官負責偵辦,以達到立即澄清、迅速下架及溯源追查主嫌之目標。政府更將持續透過國際合作方式,與各國執 法夥伴分享實務經驗,共同攜手防制假訊息,以鞏固及深化自由民主制度。為自源頭積極防堵詐騙犯罪,政府除已提出 「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 1.5 版」,加強與金融、電信及網路業者合作,並鼓勵各級政府機關優先採用「111 政府專屬短碼簡訊平臺」,使民眾易於辨識簡訊確為公部門發送。自今年起該簡訊平臺服務將包括台灣自來水公司及台灣電力公司等國營事業,以避免不肖分子冒用水電帳號詐騙案件,確保民眾權益。此外,政府整合跨部會執法量能,密集強力掃蕩詐騙集團,以窒息性執法有效逼出犯罪黑數,破獲 1,700 多件電信詐騙集團,查扣不法犯罪所得超過 41 億元,另外藉由與金融機關通力合作,攔阻詐騙金額達 75.9億元,多管齊下減少民眾財損逾百億元,有效減少民眾財產的損失。為呼應憲法第 22 條對人民「資訊隱私權」的保障,奠定國家數位貿易發展的重要基礎,「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已在去年 12 月 5 日掛牌,政府將持續因應數位經濟及科技之演變,強化與落實個人資料保護法制之實施,使我國個人資料保護符合國際水準。

邁向卓越,壯大民主臺灣
當我們擁有民主,更應該珍惜民主的可貴。現在的每一分自由,都是前人代代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繼續堅定自由、民主、法治的信念,團結在一起,讓民主的價值,繼續在臺灣壯大,讓臺灣邁向卓越,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美好。蔡總統上任這8 年來,政府推動轉型正義已有具體進展,包含國家不法平復、受難者權利回復與照顧療癒、不義遺址審定保存,以及政治檔案徵集保存、開放與研究,並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基金,挹注各項轉型正義業務推動,核定發布「國家轉型正義教育行動綱領」等,轉型正義任務刻正與時間賽跑,政府將持續以積極的態度,完善相關法律與制度,促進社會和解,鞏固臺灣的民主價值。
臺灣向國際展現堅韌、自信,深受國際社會高度信任,臺美關係堅若磐石,臺歐關係史上最佳,臺日友情堅定不移,顯見經過這八年的耕耘, 蔡總統推動的國防外交路線是成熟可靠的國政方向。繼臺美簽署「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後,持續展開新一階段談判會議。為提升臺韓投資環境及促進租稅公平,深化雙方實質關係,「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ADTA)已於今年 1 月1 日正式生效,是繼臺日之後,我國與東北亞國家簽署的第 2 個全面性所得稅協定,將有助進一步擴大雙邊經貿關係,提升雙方產業合作與技術交流。我國持續強化與歐洲鏈結,去年底臺英簽署 「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Enhanced Trade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ETP)、臺法簽署「科學與技術合作協議」(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Convention, STC);臺灣與加拿大簽署「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Arrangement, FIPA),讓雙邊經貿關係達成深具歷史意義的里程碑,未來將更進一步強化彼此的供應鏈連結及韌性,彰顯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我國「駐米蘭台北辦事處」及「駐蒙特婁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已分別於去年 10 月16 日及12 月4 日揭牌,辦理商務、觀光、僑民服務及海 外國人急難救助等業務,有助雙方全方位的實質合作與交流。
國防乃鞏固國家安全基石,建構國防自主可恃戰力為政府重大施政目標,今年國防總預算將達到史上新高的 6,007 億元。在「國艦國造」部分,海軍新型救難艦預定今年交艦,將可厚植海軍海上救難量能;潛艦國造第 1 艘原型艦「海鯤軍艦」已於去年9 月下水,預計於 2025 年交艦,為我國國防自主立下嶄新里程碑。除國造武器,國軍同時透過對美軍購強化戰 力,美國政府基於「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持續提供我國防衛性武器,於去年 12 月宣布對臺軍售「迅安系統作業維持」,此案將可維持國軍聯戰指管系統效能,以提高戰場情資整合並強化決策能力,有效遂行防衛作戰任務。此外,為提供我國整體防衛韌性之法源依據及政策工具,拜登總統已正式簽署「2024 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 2024),延續近年國防授權法的強勁挺臺動能,納入為臺灣軍方建立訓練、指導及組織能力建構計畫,以及強化臺美軍 事網路安全合作等友我條文,展現美國國會支持強化臺美安全合作的堅定立場。
因應全球戰略情勢變化及我國防衛作戰兵力需求,政府推動「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自今年 1 月1 日起,94 年次以後出生的役男,義務役役期由 4 個月回復為 1 年;配合役期及今年軍公教待遇調整,1 年期義務役二兵待遇由 6,510 元提高至 2 萬 1,350 元,加上政府全額負擔之健保、軍保、主副食費及提繳退休金等計7,739 元,併同待遇合計每月為 2 萬9,089 元,可使役男於履行國民義務之際,亦能兼顧家庭生活開支。面對中國在臺海及區域的軍事擴張,以及從未放棄對臺的軍事企圖,我們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提升不對稱戰力,即使面對威脅,臺灣始終堅持民主、多元、尊重人權的生活方式。自蔡總統上任以來,始終信守承諾、維持現狀,堅守「四個堅持」,不挑釁、不冒進、在壓力下也不屈服,和全球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我們要持續壯大民主臺灣,向世界證明臺灣無論在地緣戰略、國際供應鏈體系、執法合作,都是最值得信賴的盟友。

這八年來,在蔡總統的領導下,現在的臺灣,是吸引世界的臺灣;現在的臺灣,是世界認同的臺灣。在面臨複雜且多變的國際產經情勢下,我們優化創新,分散風險,布局全球,展現強大韌性,讓人民幸福有感,讓臺灣邁向卓越。行政團隊將繼續努力,厚植國力,讓經濟強韌永續,讓家園溫暖堅韌,讓臺灣站穩國際,壯大民主臺灣,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好,臺灣也會越來越好,我們將竭盡全力再創屬於臺灣的光榮時刻。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