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服務業發展行動計畫 |
壹、 |
計畫基本資料 |
|
一、 |
主辦機關:財政部、經濟部、交通部 |
|
二、 |
計畫內容概述 |
|
|
(一) |
產業現況、計畫內容 |
|
|
|
我國具有優良港埠設施,且與鄰近國家及地區交通聯繫順暢,對於發展國際物流服務網絡具有地理位置優勢。此外,臺灣與中國大陸在同文同語言條件下,對於全球集中於亞洲物流服務市場需求之趨勢,可透過臺灣物流業者進行全球運籌的布局,有效結合亞洲與歐美市場的物流服務。 |
|
|
|
綜上,臺灣如能充分運用兩岸相同語文、市場整合力及靈活的供應彈性,與國內外同業進行合作聯盟、改善相關運輸基礎設施、擴大服務據點與規模、培訓物流人才及提升資訊化程度與國際接軌,並朝向全球化的運籌模式提供整合性服務;將可增加國際企業在臺營運利基、整合臺商海外資源,並促使國際物流協同金流、資訊流,創造臺灣經貿運籌全球的機會。 |
|
|
|
爰此,為充分利用兩岸情勢開展及因應亞太地區經貿形式轉變,政府特凝聚各相關單位力量及共識,訂定「國際物流服務業發展行動計畫」,並於99年10月經行政院核定通過。本計畫之具體措施,以「提升通關效率、完善基礎建設、強化物流服務、促進跨境發展與合作」為四大主軸,透過整合各部會之相關政策,促進關、港、貿等跨部會資源整合,強化在臺企業全球運籌之能力,並積極布建全球運籌服務網絡,期於2020年,打造臺灣成為亞太區域物流加值及供應鏈資源整合之重要據點。 |
|
|
(二) |
推動策略簡述 |
|
|
|
以「連結、合作、發展」為核心精神,配合經貿發展政策,本計畫之策略涵蓋下列四大面向,期望藉由本計畫推動,以促使臺灣物流能力脫胎換骨,成為亞太供應鏈重要一環。 |
|
|
|
1. |
奠定臺灣物流業的基礎實力:促進物流相關企業的規模化、流通系統的標準化及物流管理功能的高度化。 |
|
|
|
2. |
促進物流鏈結的相關合作:建立物流資訊單一窗口平台;促進物流安全化及效率化;並參循國際訊息合作的框架,促進臺灣產業與國際供應鏈進行界接與合作。 |
|
|
|
3. |
打造國際一流的軟硬體基礎建設:強化國際連結之交通基礎建設;透過交通部門行政組織之改造,促使國際港灣及機場之運籌功能充分發揮;建構國內外運輸模式的合作網絡,進行海-陸-空運之無縫接軌。 |
|
|
|
4. |
開創亞太供應鏈的物流新機:以經貿合作為主軸帶動物流運籌之合作發展,讓在臺企業之產業實力成長茁壯,透過物流機制深入亞太地區,經由物流結合資訊流、商流及金流,以實現國際運籌高速無縫接軌的一體化供應鏈。 |
|
|
(三) |
預期效益與目標 |
|
|
|
預期效益: |
|
|
|
1. |
推動國際物流業朝向規模化發展、推動產業運籌服務模式及建立產業零組件與客戶成品全球發貨機制等措施,並配合物流專業人力,以使臺灣成為產業成品與零組件全球發貨運籌服務加值基地。 |
|
|
|
2. |
建置「關港貿單一窗口」,簡化進出口行政流程,創造與國際接軌的資訊平臺,並強化優質經貿行政措施,以促進貿易安全便捷,提升我國轉口貨量與貨物流通,以吸引更多航商泊靠或將待運貨物運送臺灣。同時結合配套措施,建設我國海空港腹地成為亞太地區運籌物流加值之據點。 |
|
|
|
3. |
透過機場、港口等重要交通運籌港埠之體制改革,加以機場園區之開發,強化各港口的聯外運輸,使自由貿易港區的功能更進一步發揮;此外,強化物流基盤設施與服務,整合政府行政服務,以帶動國內、外廠商進駐,發揮產業群聚效果,輔以全島邁向自由貿易體制,可提升臺灣在亞太地區海空運的樞紐地位。 |
|
|
|
預期目標:於2012年世界銀行物流績效指標(lpi)之「通關效率」、「基礎建設」、「物流服務」3分項排名,分別提升2個名次。 |
|
三、 |
執行成效 |
|
|
(一) |
102年度培育中高階物流人才152人及基礎人 才3,811人,帶動民間投資約20.88億元,增加就業人數 934人;六海一空自由貿易港配合示範區政策推展,計 吸引106家企業進駐,貨物量較去年同期成長38.71%, 進出口貿易值益成長33.27%。減少通關文件,提升通 關效率並完成「關稅法」修正;持續推動國內優質企業 (aeo)認證,累計達636家,並已與美國、新加坡、以色 列簽署aeo相互承認協議;另已與韓國簽訂「臺韓電子 產證跨境交換合作備忘錄」,並與泰國洽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