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動成效
政府於106年起推動前瞻計畫並編列第1至4期特別預算合計約7,697億元,推動期間透過積極盤點地方建設的需求,優先納入有助於區域平衡及聯合治理的跨縣市建設,以及過去投入不足、發展相對落後偏鄉地區的重要基礎設施。此外,配合加速國家經濟轉型、區域融合與衡平發展,持續推動軌道交通,並大幅提升水資源、數位、綠能、產業、教育社福、原民及客家等基礎建設水準。
推動前瞻計畫之整體效益,涵蓋經濟、社會及環境等層面,以經濟層面為例,公共投資擴張可帶動資本存量累積,進而提升總要素生產力,厚植經濟成長潛能,整體施行效益包括:
- 總體經濟面:第1期(106年9月至107年)帶動實質GDP增加1,067~1,209億元;第2期(108年至109年)增加2,832~3,019億元;第4期(112年至113年),則預計帶動實質GDP增加2,851~3,505億元。
- 人力需求面:第1期及第2期已創造約10.1~11萬個工作機會;第4期特別預算投入後預估再增加6.9~7.5萬個工作需求。
- 區域均衡面:前瞻計畫優先補助跨縣市建設及過去投入相對不足地區,實施自106年9月至110年底止,如以財力分級區分,以第五級人均獲配之經費(2.5萬元)最高,約為第一級投入規模的8.93倍。如區域分布,以離島地區人均獲配之經費(3.94萬元),約為北部地區的4.33倍。
政府持續透過前瞻計畫投入重要基礎建設,布局產業未來發展所需,支持各部會及各縣市確實需要之建設,並優先推動有助於均衡區域發展及偏鄉公共建設,顯著提升我國整體交通、環境整備、數位、綠能及教育社福等基礎建設水準。
目前前瞻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約2,098億元,政府將延續均衡區域發展、強化偏鄉建設等計畫外,並針對5G、數位發展、AI、資安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產業振興發展所需基礎建設等均將持續推動,並擴大數位轉型、環境永續及打造韌性國家等相關計畫經費。
前瞻計畫完成後,將有助國內經濟邁向包容永續的可持續成長發展之非量化的經濟效益,還包括 透過軌道建設、城鄉建設,可建構更便捷完善之公共運輸系統,均衡區域發展;經由水環境建設、綠能建設,可提高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促進環境永續發展;食安建設、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的推動,均可提升國民生活品質;數位建設與人才培育,將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及科技創新,有助經濟長期發展。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八大建設項目成效說明
- 軌道建設:鐵路系統部分,推動「臺鐵南迴臺東潮州段電氣化計畫」、「花東地區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等相關計畫,後續將完成環島鐵路電氣化,花東全線雙軌化,提升鐵路路線容量;捷運運輸系統部份,推動「安坑線輕軌運輸系統暨周邊土地開發計畫」、「淡海輕軌運輸系統」等相關計畫,後續將可建構快速又更便捷的都會捷運系統,帶動產業發展,提升觀光效益,創造就業機會。
- 高鐵台鐵連結成網
- 完成「臺鐵成功追分段」鐵路雙軌化共2.2公里,預估減少每年自小客車旅次 CO2排放量3,500噸。
- 高鐵左營站轉乘台鐵至屏東地區服務優化,優先調解高鐵各班次轉乘時間至 15 分鐘以內,完成更新EMU500 型 8 個編組客室內裝及服務設施,提升轉乘旅客之服務與搭乘時之感受。
- 臺鐵升級及改善東部服務:
- 臺鐵南迴臺東潮州段電氣化計畫完成25.2公里,南迴鐵路全線電氣化後,高雄至臺東間最短行車時間縮短 27 分鐘、高雄至花蓮間最短行車時間縮短 39 分鐘。
- 花東地區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完成後,雙線運轉下花東地區區間車交會等待最多縮短90分鐘、普通自強56分鐘、直達自強 22 分鐘,縮短站間列車運轉時間達每日 26 萬人分鐘。
- 票務系統整合再造計畫完成售票工作站設備布建 196 組,行動載具導入新一代票務資訊系統,推動票證技術革新及多功能查詢系統,提供旅客進階生活化服務功能。
- 鐵路立體化或通勤提速:
- 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已完成74.13%,預計115年完工,預計將既有鐵路地下化,消除9處平交道、8處地下道(5處車行地下道、3處人行地下道)、2處鐵路橋涵及4處陸橋(3處車行、1處人行),共23處橫交立體設施,消除鐵路沿線兩側地區發展之阻礙,均衡都市發展。
- 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計畫,已完成50.42%,預計115年完工,工程路線全長約10.9公里,高架段約7.9公里、高架車站2處(嘉北及嘉義站)、平面車站1處(北回歸線站)、新建車輛基地(水上),消弭5處平交道,提升鐵路交通安全,並維護嘉義舊站古蹟建築文化資產及台斗坑文化遺址。
- 桃園都會區鐵路地下化計畫,已完成22.08%,預計119年完工,路線全長約17.945公里,鐵路地下化後將設置8 座車站,改建原有桃園、內壢、中壢等3 座車站,並增設鳳鳴站、中路站、桃園醫院站、中原站及平鎮站等5 座通勤站。
- 都市推動捷運:
- 安坑線輕軌運輸系統暨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已於111年竣工,路線全長約 7.5公里,設置 4 座平面車站、5 座高架車站。因應新北市新店、安坑地區之開發所衍生之運輸需求,提高新店及安坑地區之可及性,藉由輕軌車站周邊土地開發計畫,使都市發展能與捷運建設結合,以土地開發收益挹注捷運建設,完工通車後,安坑地區至臺北市通勤時間約可減少15至20分鐘。
- 淡海輕軌捷運綠山線部分,107年通車營運,路線全長7.34公里,設置11座車站;另藍海線第一期部分,109年通車營運,路線全長2.21公里,設置3座車站,配合淡海新市鎮或淡水區整體發展,預期將引進30萬人口,以紓解臺北都會區都市成長壓力,紓解臺2線瓶頸交通問題。
- 臺北捷運三鶯線,全長約14.29公里,預計112年完工,設置12座車站,透過捷運建設與都市計畫,以 TOD(大眾運輸為導向之都市發展)為規劃,延伸臺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服務範圍,滿足三峽、鶯歌舊有市區、臺北大學社區特定區及其他都市發展地區之大眾運輸需求,降低私人運具使用率,改善地區交通和聯外道路瓶頸,並有效帶動觀光遊憩旅次,提高三峽、鶯歌地區之可及性。
- 中南部觀光鐵路:
- 恆春觀光鐵道計畫,規劃路線從屏東內獅附近至恆春,採單線電化沿山側闢建,路線長度約37.9公里,其中路堤長度19.22公里,橋梁長度18.68公里。沿線結合車站布設增加觀光發展及土地開發機會,路線行經枋山、楓港、竹坑、海口、車城、五里亭到恆春。設置7座新站,1座改建站,共8座車站。
- 嘉義蒜頭糖廠五分車延駛嘉義高鐵站評估,規劃現有蒜頭糖廠營運軌道終點,向東南方延伸至嘉義高鐵車站約1.4公里,已於111年9月竣工,透過嘉義蒜頭糖鐵路線延伸至高鐵車站,以及嘉義縣政府規劃之低碳轉運中心,提供多元交通工具,預期達成低碳運輸與觀光產業互利共榮效益。
- 集集支線基礎設施改善計畫,計畫期程至115年,集集支線全長29.7公里,辦理集集線軌道結構強化及線形調整、邊坡穩定檢測與改善暨沿線車站旅運設施改善及站容美化等作業,以提升支線整體服務強度,提供交通、觀光旅運便捷性、安全性,促進觀光旅遊發展。
軌道建設-安坑輕軌
- 水環境建設:推動「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無自來水地區供水改善計畫」、「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備援調度幹管供水改善計畫」、「加強平地人工湖及伏流水推動計畫」、「建置水資源智慧管理及創新節水技術計畫」、「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等相關計畫,持續透過治水、淨水、親水及節水等措施,營造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及親近水之優質水環境,整體總目標為增加備援調度供水達778萬噸/日、常態供水36萬噸/日及無自來水地區供水受益用戶達9.8萬戶等。
- 水與發展:增加常態水源9萬噸/日、調度備援155.39萬噸/日、無自來水地區改善計9.8萬用戶等。
- 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計畫於110年12月4日啟動蓄水,110年12月31日開始第一階段供水,每日9萬噸地面水(彰化7萬,南投2萬噸),並將分階段逐步調升供水量,完成後用地面水取代地下水,減緩地層下陷,並滿足彰投地區未來用水成長需求。
- 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工程於110年2月完工通水,適時上場救援,使新竹地區順利度過難關,一條水管救了全世界科技產業供應,同時達成北部地區「北水南調」有效利用水源的政策目標。
- 加強平地人工湖及伏流水推動計畫,將辦理通霄溪、濁水溪、高屏溪溪埔及大泉等4項伏流水工程,其中高屏溪溪埔伏流水已於109年5月竣工,可在颱風豪雨高屏溪原水高濁度期間,增供備援水量每日15萬噸,提升高雄地區民生及產業供水穩定。
- 水與安全:堤防護岸及排水路改善135.7公里,改善淹水面積約111.86平方公里,下水道改善67.66公里,都市滯洪量增加31.27萬立方公尺,改善農田排水渠道150.85公里,農田構造物改善102座,河川上游坡地水土資源保育預期可控制土砂量約138.4萬立方公尺,上游山坡地水土資源保育-國有林地治理,已處理上游國有林崩塌地面積約14.8公頃,控制土砂下移量約42.3萬立方公尺,養殖排水增加保護面積已達7.25平方公里。
- 三爺溪排水中下游河段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萬代橋至後壁厝排水口(一及二工區),本河段經治理,於110年0806豪雨淹水面積僅約10公頃,相較103年0807豪雨淹水面積318公頃及105年梅姬颱風淹水面積250公頃,已大幅縮減淹水情形,顯示治理成效良好。
- 新埤滯洪池採自然工法設計分上池及下池,上池可增加新埤排水渠道蓄洪量約7.3萬立方公尺;下池收集蔗埕地區周遭低漥地約290公頃之地表逕流量約60萬立方公尺,可保護周邊故宮南院、蔗埕文化園區、樂活有機農場等重要設施,搭配後續景觀營造,串連周邊景點,能增加地區遊憩休閒環境。
- 水與環境:完成97處水環境亮點,營造水環境381.62公頃。
- 鹿港溪風華再現:本計畫辦理礫間淨化設施及污水下水道系統建置以改善水質,並於沿線辦理營造親水空間,串聯老街舊城區,融合環境、休閒及人文意象,帶動河岸的市鎮發展與提升生活品質,使鹿港溪風華再現。
- 公93水環境教育主題園區計畫:本計畫位於臺中市南屯區公93公園,面積約4.73公頃,以「閒置空間再造、共融友善、永續循環及低衝擊開發」等面向著手改善,打造城市「與水共存」的生活環境教育場所,提供市民更完善且多元的全齡化公園。
- 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改善計畫:本計畫基地設置於東大溪源頭,其上游源頭為東海夜市商圈,以水質改善為核心,將上游廢污水進行全量截流淨化,充分融入公民參與、公私協力、綠能發展、環境教育、生態改善及文史議題等面向,塑造永續「東大溪水文化」,使原先髒亂惡臭的東大溪變身為優美的休憩景點,為緊鄰的商圈帶來人潮與商機。
- 港南運河親水再造計畫:本計畫為新竹17公里海岸線亮點計畫之一,包含「港南運河段堤頂觀海長廊景觀再造」與「金城湖堤頂人行觀景及休憩景觀及護欄優化改善」等兩大主題,提供多樣化休憩及賞遊生態體驗,並新設觀景平台、調整堤頂舖面、增加綠化範圍、現有廊道介面修補及生態廊道的建立等,重現曾經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肌理,連結已成型之港南運河生態防風綠廊及金城湖生態核心營造一條幸福夢幻的「微笑水岸」。
- 月津港風華再現:本計畫辦理水岸邊坡基礎工程、新建水岸步道、水岸綠帶植生美化、新建拋放卵塊石低水護岸、新建親水平台、箱型石籠、信義路堤改建(造型拱橋設計)、新建自行車鋼構橋1座、跌水工沉沙池1座、污水截流及水淨場工程等。
水環境建設-烏溪鳥嘴潭人工湖(水利署提供)
- 綠能建設:持續補足我國綠能技術及建設缺口,推動包括「強化電網運轉彈性公共建設計畫」、「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業技術升級輔導計畫」、「沙崙科學城公共建設相關計畫」、「區域性儲能設備技術示範驗證」等相關計畫。後續將可透過能源轉型帶動產業創新發展,打造臺灣為亞洲綠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據點,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的動能,完備綠能發展所需的環境。另外112年起,將配合2050淨零轉型政策,政府透過前瞻計畫投入資源協助開發國內再生能源,強化電力系統整合與儲能電網布建,擴大碳捕捉、淨零建築及自然碳匯等前瞻技術開發,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
- 完備綠能技術及建設:
- 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三中心主體建築於 109 年 12 月 31 日完成,109 年開設培訓課程 26 班次、培訓 170 人次,並促成離岸風電人才在地化,提供離岸風電相關水下基礎在地化製造、焊接、運轉維護、海事工程及高階經營在地人才共計 1,634 人。
- 臺中港離岸風電產業專區:辦理臺中港風機重件裝卸作業碼頭興(整)建工程,以整建 5A 碼頭、興建 5B 碼頭,以及興建 106 號碼頭做為風電產業作業之重件碼頭,106 號碼頭於 109 年 4 月 17 日竣工,5A、5B 碼頭於 6 月 10 日竣工,碼頭面均佈載重增加至每平方公尺50噸,及增加辦理船席承載力改善、後線場地整理。
- 太陽光電技術平臺2年推動計畫:計畫執行期間為105年至107年,計畫預計推動目標為1,520MW,執行期間同意備案量達2,162.99MW,已達成計畫目標完成;太陽能電池光致衰減快篩技術,縮短測試時間180倍。完成太陽能電池電致衰減加速測試技術,縮短測試時間30倍;協助推動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推動計畫,示範階段能源局已核定臺中市、雲林縣、嘉義市、臺南市及屏東縣等 5 縣市,示範階段強化前置準備,建立法規及實務基礎,持續精進法規,提升民間設置誘因,明訂違章建築可行樣態、建立地方政府審查標準、新設頂蓋納入免雜照。
- 加速綠能科學城建置:
- 科學城公建計畫:綠能科技聯合研究中心第一期工程於 109年5月12日竣工,二期工程於110年12月10日決標,未來正式營運後,預估整體進駐人數約 700 人,帶動產業投資每年2億元,提供技術服務每年60件,促成與學界或產業團體合作研發 20 件,促成專利申請數40件,技術轉移20件,育成並提升產學智慧應用與資安專才每年200人次。
- 低碳智慧環境基礎建置:智駕測試實驗室於107年竣工,108年2月開幕後,開始對外營運,該場域建有13項路況設施,可供進行自駕車性能測試與技術驗證服務。開幕至今,acer、成大、車輛中心、工研院機械所、臺灣智慧駕駛、中山大學等14家客戶,已進行243車次自駕車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性能測試。
- 前瞻技術試驗及健全綠色金融機制:
- 綠能科技產業化技術驗證平臺:110 年核定補助 13 件整合型專案研究計畫,透過產學研合作研究,吸引 40 家企業共同參與研發,企業投入配合款達 0.52 億元;另截至 110 年底共發表 146 篇學術論文,培育碩博士人才 334 位,及獲得 6 件國內外專利。
- 區域性儲能設備技術示範驗證計畫:於高雄永安、臺中龍井及彰化彰濱3處,累計建置儲能示範系統共 7.270MW/7.745MWh;其中109年於彰化彰濱太陽光電場,新設儲能裝置容量達3MW/3MWh,採國產高功率鋰電池系統(可 2C充放電),蘭嶼發電廠建置儲能系統案於110年11月28日完成儲能系統併網0.5MW。另111年1月完成臺南鹽田光電站全廠土木工程並將全數設備運至現場後,4月完成整體安裝,6月陸續完成併網設備試驗、變流器測試及設備安裝測試;「建構一般地區併網環境」部分,龍潭儲能案於111年4月決標,路園儲能案於111年5月完成設備廠內製造。
四、數位建設:前四年(106-109年)數位建設主要推動「超寬頻網路社會發展」為核心,推動寬頻建設、網路安全、數位內容、數位服備及人才培育等基礎建設;數位建設2.0(110-114年)以「建構支持臺灣未來10年發展的數位建設」為願景,協助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發展,完備「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的基石,加速臺灣數位轉型,也累積我國在後疫情時代的國家數位競爭力。以5G網路建設為例,將加速我國5G網路建設普及,帶動我國5G智慧服務發展,讓國民能體驗5G多樣化應用服務,並提供經濟誘因促進民眾運用5G服務,後續將可運用5G推動遠距及行動等智慧醫療;此外,透過相關數位建設計畫推動,普及智慧型文化、交通、氣象等公共服務,擴大民生公共物流網數據應用,並厚植數位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數位轉型及數位人才淬煉。
- 補助5G網路建設計畫:至110年「非垂直場域5G基地臺」部分,補助建設2萬6,213臺5G基地臺,5G電波人口涵蓋率已有業者達90.65%以上;「垂直場域或重要產業發展區域5G網路建設」部分,110年共補助32件,包含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製造、智慧娛樂等各類場域。
- 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106年至109年底,透過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已於17個縣市布建10,011點感測器,共覆蓋263個區級行政區、111處工業區及科學園區,列管工廠約8萬家,並可提供分鐘等級即時感測數據,累計完成打擊污染熱區49家次,並稽查3,019家、執行裁處344家、裁處罰緩8,963萬元;109年建置完成第3期海纜觀測系統,增加6座海底即時觀測站後,可增加預警時效約9.2秒,預警時間由10秒增至19.2秒;108年及109年分別完成建置6縣市及9縣市之淹水預警系統,提升災前防災整備及因應災中防災應變;106年至109年累計完成13條重要河川流域智慧防汛及河川管理。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部分,開發客製化臺北市預警系統,預警時間由地震後10秒縮短至7秒;數據政府災防決策應用部分,110年共完成5條河川段(南勢溪烏來段、旗山溪旗山段、清水溪、荖濃溪寶來段、陳有蘭溪明德段),透過虛擬實境輔助處理颱洪災害之應變能力,其中荖濃溪寶來段之成果已運用於110年8月6日水災中,進行荖濃溪寶來二號橋水位提醒。
- 普及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透過 IoT 地磁偵測器掌握路邊停車格即時資訊,整合影像偵測柱等多元物聯網設備,打造大臺南停車大數據管理中(全市9,400車格),縮短駕駛找車位時間5至8分鐘,停車周轉率提高6.23%;另109年智慧應用涵蓋22縣市,推動智慧交通、治理、健康等 8 大領域解決方案,促成 294家業者(含70家新創)發展223項智慧應用,累計帶動廠商直接/間接投資達300.6億元;發展民眾食醫住行育樂等智慧生活應用,推動智慧城鄉服務付費用戶達854萬人;導入行動支付,帶動1.73億人次使用,交易金額 563 億元。
- Å世代半導體-前瞻半導體及量子技術研發計畫:累計培育碩博士高階人才443人,國際期刊、研討會論文發表355篇,專利申請2013件,促成27件產學合作計畫。
- 建構零售暨服務業數據共享創新服務計畫:110年推動26案補助案(零售業16案、餐飲業7案、休憩服務業2案、生活服務業1案),促成數位轉型典範案例,估計帶動6,713家業者薪資成長、帶動消費金額達4.26億元、增加業者營收成長達 13.19 億元;其中包含4案計891家擴及海外市場,如中小微日式料理業者共同採購國際供應商集體議價,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 強化偏鄉地區5G寬頻服務與涵蓋-普及偏鄉寬頻接取環境計畫:電信普及定義偏鄉共768個村里,其中765個頻寬速率已可達100Mbps;電信普及定義偏鄉共86個鄉鎮市區,其中85個頻寬速率已可達 1Gbps。
- 強化偏鄉地區5G寬頻服務與涵蓋-補助業者於偏鄉地區建置行動寬頻基地臺計畫:110年補助業者於偏鄉人口聚落及交通要道等重要據點建置148臺行動寬頻5G高速基地臺,其中146 臺已建置完成,86個偏鄉中有49個鄉鎮市區已建置。
數位建設-校園5G示範教室與學習載具計畫
- 城鄉建設:推動「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計畫」、「整建長照衛福據點」、「改善停車問題計畫」、「提升道路品質計畫」、「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計畫」、「觀光前瞻建設計畫」、「海洋觀光計畫」、「城鎮風貌及創生環境營造計畫」、「原民部落營造」、「客庄369幸福計畫」、「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等相關計畫,有助於提昇公共環境品質,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均衡區域及偏鄉發展。
- 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110 年至 114 年):補助 83 處青年培力工作站及核定補助40處地方政府公有建築空間進行整備活化,並成立北、東、中及南分區輔導中心,亦設置中興新村地方創生青年創業孵化基地。
- 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內政部)2.0:無障礙空間連續串接改善長度78.27公里、綠化面積1萬1,879平方公尺、公共通行路障排除改善170件數、孔蓋下地數119座、改善道路品質長度 124.09 公里,皆超越目標值。
- 改善停車問題計畫:完工15件,包含屏東縣5件,臺中市及新竹縣各2件,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高雄市及宜蘭縣各1件。
- 充實全民運動環境計畫:興(整)建全民運動館部分,核定20件補助案,規劃設計12案、工程招標4案、施工4案;興(整)建風雨球場及改善既有運動場館部分,核定166件補助案,規劃設計9案、工程招標13案、施工92案、完工52案;設置運動園區及全國綜合性運動賽會場館部分,核定4件補助案,規劃設計2案、施工2案。
- 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計畫(110-111 年):電力系統改善工程 560 群、3,584 校已全數發包並開工;冷氣裝設已完成 8 萬 8,371 間,達本年度應裝設間數;能源管理系統建置已完成安裝 5 萬 4,468 間,達總目標間數之 60%以上。
- 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110年至114年):核定樂活運動站49座,均已完工;核定補助8校之草地運動場,2校已完成施作,6校進行工程中;核定宜蘭縣、雲林縣、嘉義縣計5所學校之室外球場,均已完工。
- 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核定66案計畫,完成屏東飛行故事崇仁眷村修復工程等15處有形文化資產場域再現,及嘉義市遊民收容所修復等7處人文歷史空間場域再利用;具文資潛力之老建築保存與再生計畫核定執行61棟/件;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升級計畫輔導234處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所;美術館及藝文館舍建置及升級計畫補助12縣市18場館;地方影視音發展計畫改造地方影視音空間、場域3處以及2場影視音體驗活動;地方文化特色22及藝文人口培育計畫自107年起至110年已補助21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共240案計畫。
- 城鎮之心工程計畫:增加公園綠地面積 15 公頃、改善舊市區開放空間(如廣場、公園綠地、遊樂設施、水岸環境等)100 公頃、增加在地消費 3,000 萬元。
- 原民部落營造:核定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綜合服務據點友善空間整建130案並補助地方政府執行計畫人力25人、都市原住民部落營造2件、服務據點周邊及部落內公共設施改善80案。
- 客家浪漫臺三線計畫:完成3項古道修建工程、「三坑茶港水與綠營19造工程」等6項環境景觀改造工程、「龍潭區佳安里—十一份客庄文化大道」等6項傳統街區改造工程、「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等7處客家重要建築與大師故居及紀念館建置工作、「臺灣客家茶文化館暨周邊景觀工程計畫」等13項大地園藝與藝術村建置工程。
城鄉建設-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寶高智慧產業園區)
城鄉建設-整建長照衛福據點(鵝鑾鼻日間照顧中心)
城鄉建設-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計畫
城鄉建設-補助原民部落特色產業,推廣原民產業與文化
- 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推動「校園社區化改造-營造友善育兒空間計畫」、「建構0-2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等計畫,有效提升國人生養子女意願及女性投入職場比率,提升閒置空間再利用,活絡整體照顧及福利服務資源。
- 建構0-2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110年推動社區公共托育設施,已核定補助案 143 處;布建托育資源中心,已核定補助案 26 處;增修或改善家庭(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已核定 24 案。其中共計 73處工程履約中或已驗收完成;111年推動社區公共托育設施、布建托育資源中心、增修或改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執行中(含規劃設計、發包中及履約中)補助案分別有 64 處、4 處及 8 處,其中已完工 4 處、刻正發包中或履約中共 53 處。
- 校園社區化改造-營造友善育兒空間計畫:核定補助新建幼兒園園舍,其中 23 校(141 班、251 間教室)已開學,4 校(17 班、31間教室)已竣工、18 校(110 班、203 間教室)已開工。
七、食品安全建設:推動「食品安全建設計畫」,強化衛生單位檢驗效能及品質、強化中央食安檢驗量能、提升新興傳染性疾病醫藥品及食因性病原檢驗研究量能及標準化等建設,有效提升我國食品安全把關量能,因應未來食安治理檢驗效能與品質。
- 食品安全建設計畫:「現代化食品藥物國家級實驗大樓暨行政及訓練大樓興建計畫」已於 111年6月2日開工,補助聘用檢驗人力計47人,並完成購置檢驗儀器設備共計123套與檢驗所需之標準品或試劑耗材等檢驗資源;藉由強化檢驗資源,縣市衛生局可自行檢驗比率提升至 90%;「聯合分工檢驗體系」及「一般例行性」食品檢驗件數共計8萬餘件;110年稽查車出勤頻率較106年度平均增加86.5%。
八、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推動「2030雙語政策」、「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數位與特殊技術人才發展計畫」、「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建置計畫」等相關計畫,培養本土雙語與創新發展人力資本,提升人才與產業國際競爭力,協助我國創新創業生態系與國際接軌,建立我國成為頂尖科技人才基地的願景。
- 2030 雙語國家政策(110 至 113 年):110 年累計辦理英語學習課程或活動 4,120 場次,15 萬 3,383 人次參與;將國中小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標準化、培育 288 位種子教師,於 22 個直轄市、縣(市)23協助推廣。
- 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截至111年6月產出高品質學術論文產出 540 篇(如開發中藥「淨冠方」被證實可降低新冠感染並減輕症狀),獲得國際獎項、擔任國際期刊編輯、審查委員、學術社群重要職位計 27 人次,獲得國內重要獎項計 21 人次。
- 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自 106 年起,促成來自企業之產學技轉實收金額累計達 10.96 億元,累計培育各領域產業人才 1,720 人;補助半導體領域產學研發中心,110 年計培育碩博士 560 人。
人才培育建設-2030雙語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