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選單

研究計畫與成果
:::

已完成研究

列印圖示
臺灣公共治理指標調查

本研究採取多元的研究途徑,包括文獻分析法、焦點團體座談法、問卷調查法、次級資料分析法,進行我國公共治理指標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首先,在「主觀指標」方面,本年度(105年度)的研究結果顯示,在15個次面向平均分數最高的前3者是言論自由(7.18分)、警政治安(5.94分)、媒體自由(5.91分);得分最低的後3者是預算控制(4.11分)、整體施政項目(4.29分)、司法體制(4.44分)。在五大面向中以公共參與程度的平均分數最高(5.83分),政府效能最低(4.52分)。最後,主觀指標的總分數為4.91分,由此可知,專家對我國政府公共治理的表現未能給予高度肯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05年度我國公共治理主觀評價,因出現新舊政府交接的過渡期間,因此尚難以歸責新政府的治理表現。

其次,在「客觀指標」方面,在15個次面向的平均分數方面,以政治參與(6.37分)及預算控制(6.01分)表現較好,而代議課責(4.18分)及司法體制(4.39分)則表現較不佳,並且客觀指標的15個次面向評價高低與主觀指標略有不同。若在五大面向的平均分數來看則以廉潔程度(5.93分)最高,法治化程度(5.07分)最低。整體來說,客觀分數總分為5.45分,呈現我國政府公共治理的表現為中等。

最後,在「總指標」分數方面,本年度的臺灣公共治理指標總分是5.09分,顯示我國政府在公共治理表現上仍有需進步空間。若從五大面向的主、客觀指標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除了公共參與程度面向為主觀指標值高於客觀指標值,其他面向均是客觀指標值高於主觀指標值。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的分析及綜合專家學者的意見,本研究就相應政策研擬出相關的政策建議,冀作為未來政府施政之參考,包含:(一)公共治理指標的滾動調整:在次面向的劃分或個別指標的設計方面,未來仍有需重新檢視或調整的地方,以精進臺灣公共治理指標的調查品質。(二)在政策建議的方面:(1)建議持續強化公共參與,藉以提升課責透明與政府效能;(2)加速司法改革,重拾人民對司法的信任;(3)善用媒體管道讓民眾瞭解政府的施政表現。(4)推動揭弊者保護相關立法措施。(三)明確臺灣公共治理指標的定位,以發揮指標應用的實質效益:即此一指標體系的應用是以國際評比為目標,或是作為評估國內公共治理之用。

受託/研究單位:臺灣大學
作者:蘇彩足
完成時間:105-12-16
發布日期:106-12-29

  • 相關檔案
    1. 臺灣公共治理指標調查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