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臺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
發布記者會
中華經濟研究院提供
2014年7月2日
為有效預判未來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狀況,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每半年進行一次「臺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於「pmi走勢暨總體情勢剖析座談會」中發布。營運展望調查主要針對營運狀況、利潤率、雇用人數、資本支出、採購價格、薪資費用、產能利用率,以及對總體經濟情勢看法等,使受訪者在「較佳」、「持平」與「較差」三個選項中進行勾選,部分題目則開放讓受訪者填寫變動百分比。
本次營運展望調查結果顯示,約六成受訪廠商預期2014年下半年營運狀況將較上半年好,認為利潤率增加或持平的受訪廠商各約四成;至於雇用人數與存貨銷售比,多數廠商認為下半年將持平。此外,未來一年營運展望擴散指數為80.5%,顯示製造業廠商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目前更佳。
以下節錄「2014年上半年臺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之重要內容:
一、 2014年上半年與2013年下半年相比(已實現狀況)
2014年上半年受訪廠商之營運狀況及利潤率擴散指數分別為65.8%與58.3%,各較2013年12月調查結果攀升9.9與10.0個百分點。平均而言,51.8%的廠商認為營運狀況較去年下半年改善,但僅38.6%的廠商回報利潤率增加。雖然今年上半年營運狀況較去年下半年改善的廠商超過五成,但廠商在增聘雇員上仍相對保守,僅29.8%增加雇用人數,61.4%人力雇用數量仍呈現持平;惟全體受訪製造業廠商平均增加1.79%雇用人力,高於2013年12月調查結果(1.35%)。在採購價格方面,與去年下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製造業受訪廠商承受較高價格壓力,擴散指數由下降(低於50%)轉為上升,指數為51.4%,且全體受訪廠商的採購價格較去年下半年增加0.51%。
二、 2014全年與2013全年相比(廠商預估資料)
廠商預期2014年營業收入與資本支出都將較2013年增加,擴散指數分別為74.6%與67.5%;其中,59.7%受訪廠商預期今年營業收入將較去年增加,但預期今年資本支出增加的廠商僅39.5%,惟資本支出擴散指數仍較去年底調查時攀升8.4個百分點,顯示受訪廠商增加資本支出意願已有提升。薪資費用方面,共計超過半數受訪廠商預期今年薪資費用將較去年增加,僅6.6%廠商認為減少,換算成擴散指數為71.9%。此外,全體企業預期今年採購價格也將較去年上升,擴散指數為50.5%。
調查項目就變化幅度而言,受訪廠商粗估今年全年營業收入、資本支出以及產能利用率,可望分別較去年上升7.09%、4.67%與6.48%;營業成本方面,今年全年薪資費用亦較去年上升2.53%,採購價格亦上升0.56%。其中,廠商產能利用率提高,主要來自人力增加、設備廠房增加與現有人力工時上升;相較去年上半年調查,產能利用率提升主要來自現有人力工時上升與廠房停機時間減少,顯示今年廠商已採取較積極方式擴充產能。
三、 2014下半年與2014上半年相比(廠商預估資料)
展望下半年,約61.8%廠商預期下半年營運狀況將較上半年更好,換算成擴散指數為76.3%;約43.4%受訪廠商預期下半年利潤率將較上半年增加,擴散指數為64.7%;近七成廠商預期下半年雇用人數與上半年大致相同,換算成擴散指數為60.3%。在存貨銷售比部分,雖然擴散指數為51.3%,但卻僅有17.5%受訪廠商表示存貨銷售比會增加,顯示採購經理人仍相對保守,不願保留太多存貨。
在出口表現方面,67.1%受訪廠商預期下半年出口數量將較上半年擴增,僅9.2%預期出口數量減少;進口部分,57.0%受訪廠商預期下半年進口數量將較上半年增加,僅4.4%受訪廠商認為進口數量將減少。
四、 當前營運狀況與總體經濟議題
本次臺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亦請廠商預判下半年主要貨幣匯率趨勢。結果顯示:「新台幣兌美元」與「新台幣兌日圓」大致呈現持平或升值;「新台幣兌人民幣」則為持平或貶值;至於「新台幣兌歐元」與「新台幣兌韓元」則呈現持平。
在重要總體經濟情勢議題方面,採購經理人最在意的前三項分別是「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匯率」與「中國大陸經濟走勢」,其次依勾選比例多寡依序為:國內公用事業漲價、兩岸經貿協議、美國經濟狀況、勞動成本、服貿協議簽訂與否、歐洲經濟走勢、利率走向、政黨對立、通貨膨脹、稅率與核四運轉與否。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三成的採購經理人關切「服貿協議」議題,但僅10.1%受訪廠商在意核四運轉與否。
在未來一年營運展望部分,未來一年營運展望擴散指數為80.5%,顯示製造業廠商認為未來一年營運展望將較目前更佳。在現行開工率部分,全體製造業開工率平均為86.9%,其中約25%的受訪企業表示目前開工率足以維持或超過正常產能。在供應鏈管理績效方面,若以100分為最佳管理績效,受訪採購經理人平均自評得分為78.6分;其中,約有25%受訪經理人自評供應鏈管理績效在70分以下,顯示受訪企業之供應鏈管理績效尚有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