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4)年政府編列特別預算啟動「流域綜合治理計畫(103至108年)」,該計畫係政府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極端水文事件,所擬未來治水方針及策略,除檢討過去治水方式及成效外,面對超過工程保護標準極端降雨事件,將以國土防災、流域治理、綜合治水及立體防洪為指導方針,結合國土規劃、防災(減災)作為與產業調整等手法,擘劃符合目前社經發展之最佳之治水方法,並擴大國土及水域環境改善範圍,加速協助國土永續發展及執行。兹將該等治水創新作為臚述如下:
一、 整合流域空間跨領域治水
前期「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95至102年)」,由傳統治水跨向水系整合治理,將主要水道治理予以整合。「流域綜合治理計畫(103至108年)」整合上游治山防洪與坡地水土保持、中游河川排水與雨水下水道及農田排水、至下游水產養殖排水整體流域考量,除提高保護標準外,持續再以水系為單元進行綜合治水策略,包含治山防洪、河川排水、雨水下水道、農田排水、土地管理、魚塭區淹水改善、農糧作物保全與產區調整等農業產區及漁業專區跨領域治理事項,並於規劃設計及施工兼顧生態保育,防止對環境資源失衡發展的發生,以落實國土保育及永續家園的理念。
二、 與時俱進之國土防災觀念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異常,工程治水有其極限,將以強化國土科技防災與避災措施,如水情災情監測與預警系統及水災危險區地圖檢討及修正,逐步讓民眾瞭解政府規劃的保護範圍及標準,對於易淹水區域將於災害發生前發佈預警,並針對保護類別較高之對象(如醫院、養護中心及收容所等)積極提供協助,有效限制災害規模及範圍,降低災害風險。
三、 導入立體防洪治水新思維之策略
主要是落實建立「海綿都市」及「與水共生思維」等不怕淹水的「韌性都市」新觀念,逐步朝向「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發展方向,相關做法除了增加已開發地區透水鋪面與大規模公用場所滯水空間外,新開發地區應落實不增加開發區外的逕流流量及汙染負擔等,因此開發區的土地或建物,應由空中之屋頂截流、地面的滯洪能量擴增及雨水入滲地下的方式都予以納入,藉由海綿都市之建立,可逐步達成逕流分擔政策,並可多次運用豪大雨時期所匯集之流水,達資源永續利用之效。
國土防災、流域治理、綜合治水及立體防洪等工作,中央與地方須攜手合作。地方政府轄管區域河川部分,由「流域綜合治理計畫(103至108年)」統整跨部會及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源,共同協力治水;在中央政府轄管河川部分,有經濟部的「重要河川環境營造計畫」、「區域排水環境營造計畫」、「地下水保育管理計畫」及「水災災害防救策進計畫」,農委會則有「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與「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等計畫,目前皆已朝向該等方向整合與修正推動,期達成更高的整體減災效益,有效落實相關國土保育及永續發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