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選單

:::
沒搞清楚事情就亂罵─針對自由時報7月14日社論之說明

國家發展委員會 回應稿

 

 [張惠娟/綜合規劃處處長,電話:2316-5910]

104年7月14日

沒搞清楚事情就亂罵─針對自由時報社論之說明

針對自由時報今(7/14)日社論,國發會提出嚴正說明如下:本會(及其前身經建會)職責之一即為研擬國家中長期經建發展計畫,針對各個階段國家發展需要,研擬並推動短中長期國家(經濟)建設計畫。本會杜主任委員上任後,關切國家中長期發展,指示會內同仁進行中長期課題研究並提出對策。日前已針對「國際經貿布局與全球接軌」、「國家財政」、「產業升級轉型」、「人口人力人才」、「氣候變遷下的國土保安、水資源及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城鄉均衡發展及優化發展」與「社會公義」等國家發展中長期課題進行研析,並期提出可行對策。杜主委並指示國發會應時時掌握國家與國際情勢發展,進行課題與因應對策的滾動式檢討,相關訊息都曾見刊於媒體報導中。

 

同時,為使國家發展計畫的規劃工作更臻完善,國發會於今年初已展開下一期 (106-109) 國發計畫編擬作業;目的使國發計畫由彙整式轉變為具主導性的上位政策計畫,並強化管考效能,使國發計畫能夠於各部會的施政中具體落實。

 

國發會及政府相關部門於探討課題的過程中尋求公眾意見,尤其是徵詢學者智庫專家的意見,本就是海納百川、集思廣益的方法之一,能使策略方案更為周延與全面。除了中長期的課題探討與策略的研擬外,在國家遭逢重大的政經情勢變化之際,徵詢學者專家共同研商,綜整各方意見後考量政府資源迅速提出對策,本就是政府執政應有的作為,與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並無扞格,實不知自由時報為何對此有意見,難道政府不該邀集學者專家共思改善國內經濟的良方?然後再反過來罵政府麻木不仁,沒有危機意識,閉門造車、不思解決之道?這樣的媒體操作令人感到遺憾。

 

目前國內正面臨因石油價格下跌導致出口金額衰退等的短期問題,各界關注。另從中長期來看,如何落實產業轉型、加入區域經貿整合、促進投資、發展新興產業與培育人才等議題,都與調整國內產業體質,營造優良經商環境的目標環環相扣、息息相關,而非單一部會責任,也需要立法院在法案上給予支持。國發會感謝日前出席「未來經濟情勢發展及改善出口措施」座談會的學者專家,能不吝給予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指教與建議,政府近期綜整意見後,會集結跨部會力量盤點並研擬相關短中長期措施及對策。

發布日期:104-07-14

  • 相關檔案
    1. 1040714國發會針對自由時報社論之回應
:::
開啟選單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