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 新聞稿
發布日期:107年4月10日
聯絡人:林至美、黃耀民
聯絡電話:2316-5379、2316-5446
數位科技對勞動市場之衝擊與挑戰
隨人工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等數位新興科技重塑產業面貌,未來就業市場亦將面臨重大轉變,綜觀國內外文獻資料,數位科技對勞動市場之主要衝擊,包括:工作技能需求內容及工作型態的轉變,應積極因應。
一、工作技能需求內容轉變
(一)面對人工智慧等自動化科技應用的拓展,多數文獻認為新科技導致普遍性失業的可能性不大,惟因部分工作內容受自動化取代,引發工作再設計及行、職業人力需求消長變化,工作者將面臨技能提升及跨業移轉的需求,導致勞動力重新配置。
(二)工作技能需求將愈趨兩極化,未來高薪、高技術及低薪、低技術職業占比將提高。
- 中階技術職業,例如行政支援人員、生產及機械操作等,因工作內容多屬例行性任務,最易受自動化威脅。
- 非例行性之任務,無論是勞心或勞力,因涉及技術尚無法突破的能力(特別是與人互動相關),或因技術成本相對較高,較不易受自動化取代,這些任務多分布於技能光譜高低兩端之職業,例如經理人員、專業人員,或照顧服務人員等。
(三)數位經濟時代,除造成職業結構變化外,具「人類獨有特質」的軟性技能重要性將超越傳統硬實力。未來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領域等「技術技能」已為基本需求,但在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環境下,能協助工作者保有彈性與適應力的軟性技能,如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創新等「認知技能」,以及可發揮人類相對優勢,如團隊合作、溝通協調、人際關懷等「社會技能」,因其需求擴及全體工作者,重要性將日漸提升。
二、工作型態彈性化
(一)就企業主而言,為順應全球科技創新下多變的商業需求,將提高人力運用彈性,增加短期專案、任務導向的工作模式;組織更加精簡,僅留用少許核心員工從事核心工作,增加自動化比重或透過數位平台等方式按需(on-demand)外包;跨國的員工組合漸成常態,跨文化及溝通合作能力重要性增加。
(二)對就業者而言,彈性、獨立的工作機會增加,零工經濟(Gig Economy)應勢興起,有機會提升青年、婦女、高齡或身心障礙人士等族群之就業率及收入,惟這些非典型工作因多未涵蓋於傳統社會安全體系,個人將承擔更多工作風險。
由於未來受自動化取代的風險程度,仍取決於一國經濟、法律及社會政治等眾多因素的交互影響,因此,亟需建立具彈性及適應力的勞動市場及相關法規制度,並重視學校教育與軟性技能的培養,以因應未來數位科技對勞動市場之衝擊。具體做法包括:
- 積極引導學生投入STEM領域,並將STEM素養向下延伸扎根;
- 重視軟性技能的養成,以厚實我國科技研發能量,同時強化學生職場適應力;
- 提供多元的學習途徑,擴充受訓機會,鼓勵企業自主培訓;
- 加強鎖定中低階技術工作者的技能升級及中小型事業單位的辦訓能力,以多面向提升我國工作者的工作技能;
- 彈性調整勞動法規及社會安全制度,擴大就業保障範圍,並提高勞動市場的彈性及流動性,以因應未來對於新型工作模式的需求。